网站首页 >> 其他 >> 正文
简介: 编者按婚姻是家庭的纽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家庭的和谐关系到民生幸福和社会稳定。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也被称为“互联网一代”)是未来10年婚姻的主力军,他们的结婚和恋爱意愿值得关

编者按

婚姻是家庭的纽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家庭的和谐关系到民生幸福和社会稳定。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也被称为“互联网一代”)是未来10年婚姻的主力军,他们的结婚和恋爱意愿值得关注。鉴于此,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课题组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2905名18-26岁未婚城市青年进行了深入调查,重点关注他们的婚恋观、婚恋意愿背后存在哪些隐忧等。,并就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婚恋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中秋和国庆,连续两个节日,26岁的小顾被母亲催婚:“你怎么还没恋爱?你这个年纪的人都恋爱结婚了,有的孩子还会打酱油。你不是太慢。不要挑挑拣拣。最后只能挑别人剩下的。”小顾过节的好心情一落千丈,和妈妈吵了起来:“我有必要这么惨吗?身边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没有恋爱。我什么时候想谈恋爱结婚是我的自由,你别再催我了!”

这种催婚在很多家庭不断上演,成为两代人冲突的一大主题。这也反映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对待婚恋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5-2009年出生的年轻人,作为“互联网一代”,他们的婚恋观是怎样的?面对婚姻,他们在担心什么?

1。爱的意愿成为年轻人婚恋观的一大特征

“我爸妈比我还着急结婚。他们总是催我搬出家。”

婚姻问题调查(青年婚恋意愿调查:面对婚姻,年轻人在忧虑什么)

“我还没有充分享受我的单身生活。我想先把工作做好,然后自己买房。我们结婚后再说吧。”

“我不想将就,但是很难找到合适的人结婚。”

“我还没有真正谈过对象。电视剧和社交媒体对我的择偶观影响很大。”

…………

婚姻是人生大事,“男当婚,女当嫁”是我们传统的婚姻价值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徘徊在婚姻的殿堂之外。结婚年龄的延迟和年轻人恋爱结婚意愿的低下(不想谈恋爱/结婚,不确定会不会谈恋爱/结婚)成为整个社会的隐忧。

在调查中,对于“以后会不会谈恋爱”这个问题,12.8%的年轻人选择了不谈恋爱。26.3%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对于“以后会结婚吗?”,25.1%的年轻人选择“不确定”,8.9%的年轻人选择“不结婚”,即34%的年轻人不再认为结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此外,近三成受访青年从未谈过恋爱。

调查发现,作为未来10年结婚的主力军,“Z世代”青年的结婚意愿呈下降趋势。根据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世界婚姻数据,到2030年,中国20-29岁结婚的人口比例将为69.2%,比2013年下降8个百分点。

进一步分析显示,女性的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43.92%的女性表示“永远不结婚”“不确定会不会结婚”,比男性多19.29%。女性对婚姻表现出更强烈的犹豫态度。然而,在爱情态度的调查中,并没有发现这种性别差异。这说明女性对婚姻的态度更加谨慎。

经济发达地区年轻人选择不结婚的比例为14.4%,比小城市年轻人高7.7个百分点。这说明经济越发达,选择单身的人越多。一项统计显示,中国结婚率最低的省份是经济发达的上海和浙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婚恋意愿低的年轻人可能会继续增加。

2。想结婚想恋爱的年轻人,他们在想什么

“已婚人士”被现实障碍所困。一位接受采访的年轻人说:“在大城市,只有两种年轻人,有房的和没房的。没房的人怎么会有美好的爱情?”这种自嘲代表了一些“婚姻焦虑家庭”的心理。这些年轻人因为现实中高昂的婚育成本而感到担忧和无奈,他们的结婚意愿无形中被压制。中国人总是追求安居乐业,婚房成为目前一些人眼中的结婚标准,房产的压力成为年轻人选择婚姻的一大障碍。中国青年研究会对北京青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恋人的未婚青年中,64.62%没有房产。根据这项调查,46%的年轻人选择“结婚的经济成本太高”。此外,56.2%的人选择了“生育和抚养孩子的成本太高”,排在影响结婚意愿的第二位。对生育成本的担忧使许多年轻人不愿结婚。“结婚?考虑到彩礼、酒席、房、车、孩子,这八个字难倒我了。”网友戏谑的言语道出了这些“担忧婚姻家庭”的担忧。

“恐婚族”谁给婚姻贴标签。网友周晓说,“我爸妈问我,你为什么不想谈恋爱,不想结婚?我说我怕,我怕爱情会破裂,婚姻会失败,生孩子会痛苦,婆媳关系会难以处理,教育孩子会太累……”以周晓为代表的“恐婚族”对婚姻有更多的负面认知和期望偏差,充满恐惧和焦虑。他们“谈婚论嫁”,有的人连谈恋爱的勇气都没有。调查显示,在影响结婚意愿的原因中,30.5%的年轻人选择“不相信婚姻”,其中女性占73.4%,恐惧婚姻的女性多于男性。这些年轻人对婚姻的负面认知,一部分来自于自己或父母、朋友的不良婚姻经历,一部分来自于大众媒体对婚姻恶性事件的报道。比如一位受访者说“我无法想象自己结婚后,会像父母一样?吵吵闹闹,互相嫌弃怨恨一辈子?”还有人说:“你看看网上有多少杀妻骗保案,有多少离婚杀人案。新闻看多了怎么敢结婚!”

对婚姻持佛教态度的“懒婚族”。还有一群年轻人,他们不排斥爱情和婚姻,但也不特别努力去寻找“另一半”,而是采取无忧无虑的的态度。小李说:“我不会为了结婚而四处相亲。也许以后会遇到对的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但如果找不到,我可以一个人生活。”高压的工作学习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消耗了年轻人大量的精力,他们没有时间和耐心投入到爱情和婚姻中。调查中,34.5%的人选择了“感觉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结婚”。此外,在影响结婚意愿的原因中,60.8%的年轻人选择“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排在第一位。没有时间,成功的概率也不高,所以很多年轻人选择了“佛系”的婚姻态度。还有一些年轻人沉浸在出身家庭的保护中,现有生活的安逸消磨了他们追求婚姻幸福的动力。网友默默的说,“从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爸爸妈妈哥哥的照顾下。我觉得呆在家里挺好的。他们劝我出去参加活动,主动认识一些异性,但我懒得去。”

“未婚一族”对婚姻不抱幻想。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促进了青年个体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增强了年轻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话语权。他们对婚姻和爱情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许多人不再把“结婚生子”视为人生的必经之路。有些年轻人向往自由奔放的生活,认为有趣的单身生活比随随便便的婚姻好。这些“未婚家庭”将单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兴趣爱好上。调查中,当被问及“不想谈恋爱”的原因时,74.8%的人选择了“一个人很好,谈恋爱很麻烦”。“我不想让任何人影响我的心情,也不想在我很忙很累的时候处理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我名下有房,兜里有钱。这才是真正的安全感。婚姻不是必要的选项,更不是安全感的来源。”这些言论表达了一些“未婚人士”的心声。

3。是什么让年轻人在婚姻殿堂前徘徊

基于个人主义价值观,一些年轻人过于注重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个人主义最大的表征就是对“为自己而活”的期待。“Z世代”青年深受个人主义的影响。他们关注自己的情感认知、心理体验、精神需求和价值实现。他们不仅个性鲜明,而且自我意识突出,独立性更强。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这些年轻人在婚恋上的独立意识更强,注重自我感受和自主选择。如果婚姻不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或者影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就不愿意接受和选择婚姻。

基于对互联网碎片化的认知,一些年轻人对婚恋产生了灾难性的思考。互联网信息具有量化、碎片化的特点,导致深度思考和信息辨别能力减弱,容易形成对事物的感性偏见和刻板印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Z世代”青年对婚恋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网络。他们对婚恋的零散不系统的认识和碎片化的思考,一旦加上生活中的负面经历和大众媒体的负面报道,就会形成对婚恋的非理性的、灾难性的思考,进而出现“恐婚”现象。

由于现代生活时间的挤压空,一些年轻人感到无力找到一个合意的伴侣。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今社会,高强度的工作不断挤压着年轻人的个人生活,造成了工作与择偶的紧张关系。“白加黑”、“996”、“007”已经成为一些年轻人工作生活的常态。他们常常感叹“累了不爱了”,只想下班后静静地躺着。此外,人际交往的小圈子、满足大部分交往需求的网络、现实中社交需求的减少、婚恋信息的不对称、商业婚恋服务平台公信力的缺失,都增加了寻找想要的伴侣的难度,延长了寻找的时间。多重客观因素导致部分年轻人结婚意愿不高,被迫选择单身。

有些年轻人对婚姻匹配的期望值很高,基于“择偶不如拥有太多”的观念。择偶难是年轻人“不确定”要不要结婚的首要原因。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对合意配偶的高期望是年轻人婚恋意愿低的内在主观因素。很多年轻人对择偶抱着理想主义的态度,当期望和现实有差距时,就会感叹:“找到合适的太难了!”他们既注重“合适的搭配”,又注重“内在的搭配”;既要求物质基础,又要求三观结合;既要“绝代佳人”,又要“妙趣横生”。这种“宁可缺也不可虐”的择偶观,造成了他们对另一半的期待过于理想化,从而可能错过恋爱结婚的最佳时机。

由于婚育成本高,一些年轻人采取理性的态度规避婚姻风险。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孩子的普遍关注,“无力爱”、“无力承担”、“无力赡养”成为“Z世代”青年生活中的三座大山。情人节的一项调查发现,10.77%的“95后”向消费者借钱,有“情人劫”。天价婚房、天价彩礼、奢靡婚礼等婚礼习俗,让年轻人很容易花上几十万到上百万元结婚。孩子教养的精细化,教育孩子的高投入所带来的压力,让年轻人大呼“不敢生”,从而产生了对教育的恐惧。“Z世代”青年对婚姻的态度更加理性务实,“成本-收益”的权衡成为婚姻决策的重要因素。如果认为结婚的成本高于收益,为了规避婚后可能面临的风险,比如“婚姻不幸福”、“结婚会带来很多麻烦”、“养出来的孩子没有天赋”,降低和压抑自己的婚恋意愿就成了他们的选择。

基于“母性的惩罚”,一些女性对婚姻产生抗拒和犹豫。随着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进程,女性也面临着激烈的职场竞争。然而,由于家庭主导的育儿模式和不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女性不得不面对“母性文化”和职业歧视带来的“母性惩罚”。“母性惩罚”是指女性作为母亲的角色对求职、工作评价、薪酬和晋升机会的负面影响。调查发现,女性不想结婚的首要原因是“不想生孩子”(占68.83%),生育的犹豫成为女性不结婚的客观障碍。此外,随着主体性的不断展现,许多年轻女性逐渐突破传统性别文化的藩篱,重新定义性别角色的当代意义,并通过保持单身来表现对传统性别角色和“母亲角色”的反抗。

4。年轻人如何“恋爱”、“想结婚”、“敢结婚”[S2/]

提高个人婚恋素养,让不恋爱的人也能恋爱。对于“懒婚族”来说,不仅要在经济上实现独立,更要在心理上真正“断奶”,走出舒适区,为心理空寻求亲密的空间腾出空间,从而激活进入恋爱婚姻的动力。同时,积极探索人际交往圈子,丰富业余生活,积极学习与异性交往的技巧。对于“恐婚族”,要理性对待婚恋中直接或间接的负面经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失败的经验,改变对“可怕”婚姻的思考和认知,消除恐惧。对于“婚姻焦虑型家庭”,要设定合理的自我期待和择偶标准,不跟风,不攀比,平衡心态,立足现实,重视婚姻对双方精神滋养的价值,如重视双方价值观、兴趣、性格的一致标准,勇敢追求自己的美好爱情。

基于系统的婚恋教育,让“怕婚”不害怕。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年婚恋教育体系。第一,建议教育部门组织婚姻专家进行课程设计,将婚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价值观、知识、能力三个方面在初中、高中、大学开设相关课程。学校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让青少年形成重视婚姻和家庭的价值观。普及两性关系知识,用系统的教育打消互联网碎片化的认知,纠正非理性的观念和灾难性的婚育思维。二是家庭要发挥情感港湾的积极作用,倡导夫妻和睦、男女平等、情感和谐等家庭教育的良好家风,增强青少年对婚恋的积极体验,激发青少年对恋爱、婚姻等情感体验的向往。再次,建议社区联合专业社会组织、婚姻专家,开设青少年婚恋课堂、婚姻咨询等活动,提高婚恋教育的可及性,增强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

构建“婚恋友好”的环境,让“想结婚的人”结婚。一是宣传部门组织推动媒体、文联、文化公司等打造婚恋家庭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组织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夫妻等评选活动,以形象化展现美好爱情、幸福家庭的图景,唤起青少年基于婚姻家庭幸福的积极情感体验。此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文明朴素的“新婚俗”,让恋爱婚姻摆脱功利色彩和不良习俗,让全社会以“缔结婚姻=经济需求”为耻,让年轻人摆脱“没房的人没资格谈恋爱”的内外压力,回归“两个人一起努力,从零开始”的美好图景。

第二,发挥群众组织优势,整合民政部门、市场组织、社会公益组织等平台资源。,建立和完善婚恋交友信息大数据平台,探索开发集信息采集、科学匹配于一体的多功能移动互联网婚恋交友平台,打造一批成本低、可及性强、信任度高的公益性婚恋交友服务品牌,提供专业精准的婚恋交友服务。

第三,政府要加强以“婚恋交友”为目标的制度设计,为适婚青年制定公租房和购房优惠政策;企事业单位应严格保障员工劳动权益,反对职场过度加班文化,保障员工休息休闲权空;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可以积极组织青年联谊活动,丰富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

以生育的配套政策和服务为保障,让“怕生”的人“敢结婚”。首先,提供买得起、用得上、买得安全的全民医保服务。建议在中央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支持清单,通过整合托育、社会组织举办、用人单位自主管理、嵌入社区等方式,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系统培养育婴师从业人员,为育婴师服务提供优质人才支撑。而政府行业协会要做好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托育服务机构资质认定和备案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质量监督和评估制度的完善和落实。

二是完善以“妇女友好型”为目标的生育支持政策。完善婚育相关立法工作,延长男性陪产假,为父母双方设立灵活、可执行的带薪育儿假,引导男性承担更多育儿责任。改变现有的生育保险费用承担的“用人单位责任制”模式,在所有用人单位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统筹,促进生育费用的社会分担,以减轻用人单位的生育保险负担,缓解职场性别歧视。

三是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塑造科学合理的育儿教育理念。通过宣传教育、家长课堂等。,我们将积极宣传新的人才观和新的家庭教育观,反对过度细化和攀比教育,杜绝教育中的“暴走”现象,降低育儿成本和教育焦虑。

(作者: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课题组成员:鞠晓燕、蒋振华、李言平)[/s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文标签: 婚姻问题咨询律师要钱吗  

温馨提示:本文是作者 珍邮世家的 发表的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点评

  • 寡妇缘

    寡妇缘

    2022-03-11 21:08:53    回复

    为年轻人婚恋观的一大特征“我爸妈比我还着急结婚。他们总是催我搬出家。”“我还没有充分享受我的单身生活。我想先把工作做好,然后自己买房。我们结婚后再说吧。”“我不想将就,但是很难找到合适的人结婚。”“我还没有真正谈过对象。电视剧和社交媒体对我的择偶观

  • 饮涧水

    饮涧水

    2022-03-12 02:38:20    回复

    白加黑”、“996”、“007”已经成为一些年轻人工作生活的常态。他们常常感叹“累了不爱了”,只想下班后静静地躺着。此外,人际交往的小圈子、满足大部分交往需求的网络、现实中社交需求的减少、婚恋信息的不对称、商业

  • 人间风雪客

    人间风雪客

    2022-03-11 20:49:57    回复

    统性别文化的藩篱,重新定义性别角色的当代意义,并通过保持单身来表现对传统性别角色和“母亲角色”的反抗。4。年轻人如何“恋爱”、“想结婚”、“敢结婚”[S2/]提高个人婚恋素养,让不恋爱的人也能恋爱。对于“懒婚族”来说,不仅要在经济上实现独立,更要在心理上真正“断奶”

  • 犹借银枪逞风流

    犹借银枪逞风流

    2022-03-11 15:07:59    回复

    和服务为保障,让“怕生”的人“敢结婚”。首先,提供买得起、用得上、买得安全的全民医保服务。建议在中央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支持清单,通过整合托育、社会组织举办、用人单位自主管理、嵌入社区等方式,构建多元化、

  • 庾盛友婷

    庾盛友婷

    2022-03-11 15:04:18    回复

    随便你

  • 公冶莎彦丹

    公冶莎彦丹

    2022-03-11 15:04:18    回复

    好说好说

本文已有2位网友发表了点评 - 欢迎您

红际法律

红际法律

法律信息科普法律知识
网站分类
最近发表
推荐文章
  • 房屋装修合同范本2019(房屋装修合同样本怎么写?房屋装修的具体流程?)
  • 合同专用章有编号吗(注意!漯河老俩口被骗)
  • 合同专用章需要备案吗(2022年办理刻章备案都需要什么材料?)
  • 合同专用章样式(最高法院民二庭:关于四个公章实务问题的解答)
  • 合同专用章图片(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发票章、法人章,各印章的功能及注意事项)
  • 合同专用章和公章的区别(财务章、公章、合同章、发票章,有关印章的最全风险汇总)
  • 合同专用章尺寸大小(行政管理:企业印章管理暂行细则(中小企业适用))
  • 合同专用章电子章制作(「放心签」合同电子签章怎么弄)
  • 房屋装修合同简单范本(房屋装修施工合同范本)
  • 房屋装修合同范本2021(房屋装修合同(简单)模板)
  • 湘ICP备2021010099号
    切换白天模式 切换夜间模式 白天返回顶部 夜间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