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2023年06月16日 | 阅读:142 | 评论:3
2019年和2020年,作者在近30起案件中获得保释,这两年的保释率都接近90%(不包括被捕后委托的人)。我有一些取保候审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本文为长篇连载,每周更新一次,共十期。可以关注“华南虎刑辩”。微信官方账号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提示,或者去华南虎处罚辩论网站查看更多原创文章。
您将获得以下收益:
1.取保候审的条件;
2.取保候审的误区;
3.取保候审的伎俩;
4.提高取保候审率的途径:
5.与公检法有效沟通;
6.取保候审的预判;
7.取保候审的趋势及建议:
8.取保候审经典案例;
9、37天后,取保候审的机会;
10.摘要
根据每期的信息,十期的标题略有变化。
什么是取保候审,一般概率是多少?
遇到刑事案件,家属经常会问“杨律师,能不能找个担保人?要多少钱才能得到人?”我只好抛出一堆成功案例,告诉他“能不能拿到担保人,要看你是否符合条件,律师依法办事。”
取保候审是一种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社会公众、公诉人和法律命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以不逃避、不妨碍侦查、起诉、审判为目的照办。
经常有家属问取保候审的概率大不大。这个问题真的不能用概率来解释。显然,不同的案件有不同的情况和结果。如果非要给一个概率,好吧,那就用大数据检索来看。
刑事案件现有判决10893958件,其中取保候审3069056件,据此分析,取保候审的概率为28%。当然,这个概率只是大概。实践中,很多案件不会被批准逮捕,但不会被取保候审。37天内实际发布的概率会高于28%,凭经验一般在4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酒驾案件占这些案件的三分之一。剔除这些案件,整体取保候审率估计在30%左右。可见,要想获得担保人还是相当困难的。
总结:取保候审是一种强制措施,概率在30%左右。
什么时候可以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可适用于刑事诉讼的所有阶段。实践中,成功率最高的一般是在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阶段,即侦查机关羁押期满(第3、7、30天)时,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第7天),在这7天内与检察官的有效沟通不会被批准。
之后,检察院将案件撤回侦查机关,并将不批准逮捕的结果告知侦查机关。侦查机关变更强制措施取保候审,侦查机关安排放人。由于大多数案件要到第37天才会有结果,这37天往往决定了案件是否有保障,是否构成犯罪,是否可以中止。它也被称为“黄金37天”。
37天没出来的,是人民检察院决定逮捕的。基本上嫌疑人会处于长期羁押状态,直到案件审结。
犯罪情节轻微,悔罪态度好,或者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可以尽早申请取保候审。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案件都需要37天才能决定逮捕与否,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如果是普通单案,在3到7天内提请检察院批捕。如果检察院在7天内决定是否批准逮捕,则有可能在10至14天内释放该人。
第二,虽然是脱逃罪、多发性犯罪、团伙犯罪(流、结、多发性犯罪),但公安已经调查清楚,统一报请检察院提前批捕。最常见的是提前几天,周五提交,也方便检察官统一审核。
家属很容易等了37天才放人,结果没到37天就收到了逮捕通知书。这就需要辩护律师及时跟进案件进展,避免一些案件提前提交检察院,却没有人与检察官沟通,拒绝批捕,一些可以批准也可以不批准的案件直接批捕。
基层检察官工作压力大,7天之内就可能决定是否同时批捕几十人甚至几十人。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被抓的概率显然更高。这也是因为批捕比不批捕的审批流程简单很多。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91条:提请批准逮捕和审查批准逮捕的期限
公安机关认为需要逮捕被拘留的人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特殊情况下,申请审批时间可延长一至四天。
对流窜作案、多次作案或者团伙作案的重大嫌疑人,报请审批的时间可以延长至30日。(流、结、多)
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公安机关提交的逮捕证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予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即释放,并及时将执行情况告知人民检察院。需要继续侦查,符合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条件的,应当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总结:取保候审主要在羁押37日以内实现。
哪些案件可以保(不批捕)?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采取取保候审不会造成社会危险;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正在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被取保候审,不会造成社会危险的;
(4)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了结,需要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因为大部分案件都是在逮捕阶段取保候审,所以也要重点考察不批准逮捕的条件。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1条逮捕的条件
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足以防范下列社会风险的,应当逮捕:
(1)有可能实施新的犯罪;
(二)存在危害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3)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证言或者与串通的;
(4)有可能对被害人、检举人、控告人进行打击报复;
(5)企图自杀或逃跑。
或者批准逮捕,应当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性质、情节、供述和处罚情况作为是否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考虑因素。有证据证明自己犯罪的,可以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有证据证明自己犯罪的,可以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对于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逮捕。被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逮捕。
可见拒捕的核心是取保候审不足以造成社会危险性,实践中有一个前提是有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于“社会危险性”这一相对主观的判断,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一百四十四条对涉案行为人的社会危险性判断标准作出了具体规定:
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情节较轻,没有其他重大犯罪嫌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决定不批准逮捕或者不逮捕:
(一)是预备犯、中止犯或者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
(二)主观恶性较轻的初犯、共同犯罪中的从犯或者被胁迫的从犯,犯罪后投案自首、有立功表现或者积极退赃、赔偿损失,确有悔改表现的;
(三)过失犯罪的犯罪嫌疑人,犯罪后有悔改表现,有效控制损失或者积极赔偿损失的;
(四)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达成和解协议,经审查认为和解是自愿的、合法的,并且已经履行或者提供了担保;
(五)犯罪嫌疑人是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在校学生,有悔改表现,其家庭、学校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具备监护救助条件的;
(6)年满7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根据上述规定,并非所有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涉案行为人都应当被逮捕。如果他们不符合社会危险性条件,他们也可以不被逮捕。
但在实践中,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涉案行为人不捕率很低。即使犯罪嫌疑人完全符合上述法律的规定,可以决定不批准逮捕或者不逮捕,办案机关仍然会以各种理由将其逮捕。这就需要辩护律师积极与办案机关沟通,争取最大概率在37天内放人。
在笔者办理的30起取保候审案件中,只有两起在30天内被侦查机关准予取保候审,其余均在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阶段充分说理,要求不予批准逮捕。只有和检察官充分表达意见,才能获得最大的不批准逮捕的结果。
总结一下,取保候审的基本条件是:无犯罪,情节较轻,影响不大,有谅解,态度较好,不宜羁押。
所以有些案子注定是找不到担保人的,而有些案子经过争取是可以找到担保人的,有些案子是肯定能找到担保人的。具体分类和如何判断在后续连载中列出。
不少律师大声疾呼保释率太低,呼吁检察院“少捕、慎诉”。个人认为没必要。法制建设是一个过程,保释率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否则对未决案件当事人不公平,应在现有框架内争取更多的取保候审。
其实“可以逮捕不逮捕,可以起诉不起诉”未必是好事,因为侦查机关是有考核指标的。如果大大提高取保候审率,就会有更多的人被抓,更多原本不需要拘留的当事人会被先刑事拘留。
律师要做的就是及时介入案件,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做好会见工作,收集有利于当事人的证据,积极与司法机关沟通,出具专业的法律意见。相信总有一天,“不能逮捕,就不能起诉”会实现。
作者:华南虎刑事辩论杨浩律师王玉龙郑康宇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没品位的憨批
2022-03-14 05:54:10 回复
、控告人进行打击报复;(5)企图自杀或逃跑。或者批准逮捕,应当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性质、情节、供述和处罚情况作为是否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考虑因素。有证据证明自己犯罪的,可以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有证据证明自己犯罪的,可以判处10年以上有期
我怎么敢凶你
2022-03-14 06:54:03 回复
有期徒刑,或者有证据证明自己犯罪的,可以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对于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逮捕。被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逮捕。可见拒捕的核心是取保候审不足以造成
野场浪子
2022-03-14 11:11:07 回复
保候审,一般概率是多少?遇到刑事案件,家属经常会问“杨律师,能不能找个担保人?要多少钱才能得到人?”我只好抛出一堆成功案例,告诉他“能不能拿到担保人,要看你是否符合条件,律师依法办事。” 取保候审是一种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社会公众、公诉人和法律命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
本文已有3位网友发表了点评 - 欢迎您
红际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