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其他 >> 正文
简介: 记者|潘文杰编辑|黄阅我们什么时候会死,怎么死?2021年的死者中,翻译家许渊冲、翻译家张培基、历史学家何兆武都活到了100岁,最年轻的是1990年出生的青年学者刘拓。许渊冲在睡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学

记者|潘文杰

编辑|黄阅

我们什么时候会死,怎么死?2021年的死者中,翻译家许渊冲、翻译家张培基、历史学家何兆武都活到了100岁,最年轻的是1990年出生的青年学者刘拓。许渊冲在睡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学者唐纳德·柊司死于多器官衰竭,作家琼·迪迪翁死于帕金森综合症,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先打了疫苗,七天后得了急性胰腺炎,进了ICU,后来又在医院里染上了新冠肺炎”(诗人黄立海的话),病重去世。死亡的根本特征是突然和意外。在12月的最后几天,坏消息仍然接二连三地传来——狄迪安、历史学家史景迁和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许多悲伤。

这些死者给我们留下了不可估量的财富。斯人已逝,教训犹存:苏国勋给中国人带来了马克斯·韦伯的理论,叶方婷引起了我们对卡夫卡的关注,林西莉丰富了瑞典乃至全世界的汉学研究,史景迁的历史写作引起了学术界内外的诸多讨论。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李泽厚和余英时的80年代...

对待死亡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乐观和悲观。乐观主义者用化学试剂来补身体,以此来装饰美化死亡。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森林草坪”公墓被称为“迪士尼死亡公园”。对于乐观主义者来说,殡仪馆还不如开派对,放摇滚音乐,人们把骨灰装进钻石戴在手上。悲观派中,《美国之死》的作者杰西卡·米特福德主张火葬,不举行任何葬礼仪式,也引领了一股风潮。无论是粉饰死亡还是回避死亡,都是企图“隐藏”死亡。也许,当我们不再谈论亲人和敬仰的人的离去,当我们思考和拥抱他们的遗产和改变的自己,他们会永远和我们并肩站在一起。

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刻,人们都在失去亲人和亲人,但我们在不完整的生命中,仍然渴望明天和新的一年。或许就像扎加耶夫斯基的诗《试着赞美不完整的世界》里写的那样:“试着赞美不完整的世界。想想六月漫长的日子,野草莓和一滴红酒。荨麻系统地爬满了流亡者和废弃的家园。你必须赞美这个不完整的世界。”

2021年底,界面文化(微信官方账号ID: booksandfun)将回望这一年走掉的文化人。人们辞职了,他们把悲伤送走了。

苏洵

社会学家

1942年2月-2021年2月1日


未转变者小偷套装id(2021年,这些文化大咖离我们而去 | 逝者·华人篇)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是古典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创始人之一。20世纪30年代,韦伯的《经济社会史》在华人世界出版。然而,由于历史的动荡,韦伯的思想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成为研究内容。苏国勋一般被认为是最早系统研究韦伯的大陆学者。

苏国勋1978年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哲学硕士,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社会学重建的全过程。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社会学研究所,费孝通任所长,这意味着被禁近30年的社会学重新获得了学科的合法地位。苏国勋一直记得费孝通在第一次社会学研讨会上演讲的主题——“为现代化而社会学”,这对他学习外国社会理论影响很大。博士阶段,苏国勋写了关于马克斯·韦伯的毕业论文,发表在《合理化及其局限——韦伯思想导论》上。这本书不局限于讴歌现代性,还描述了韦伯如何揭示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困境。

在“文化热”成为社会主流的80年代,苏国勋担任《文化:中国与世界》系列的副总编,出现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译著,包括《存在与时间》、《存在与虚无》、《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还主持《国外社会学》杂志20余年,担任《社会理论》、《社会理论翻译丛书》、《社会学名著翻译丛书》主编,三联燕京学术丛书学术委员会委员。此外,苏国勋培养了许多社会学人才。他的第一个博士生是《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作者、中国政法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应星。他的学生还包括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主任熊等。

张传喜

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1927年2月-2021年2月27日


未转变者小偷套装id(2021年,这些文化大咖离我们而去 | 逝者·华人篇)

1956年夏,已经是青岛四中院长的张传喜考上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师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简伯赞,主修秦汉史。在翦伯赞身边,他系统地研究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他经常说,和简伯赞一起学习的那些日子,他是如何受益的,这些都为他在黄金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这样,张传喜从研究土地私有制扩展到研究契约,并出于研究土地制度的需要,开始研究铁器、牛耕和盐铁。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后来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也做了很多研究,写了很多中国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学、北京史、国史等等。张传喜一生著述3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许多代表了史学相关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60年来,他一直活跃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领域。

在生前接受采访时,张传喜意识到学风不如过去,部分年轻人缺乏历史基础知识,认为这与硕士、博士学历的时限有关,也与职称评定的要求有关,会“误导他们走捷径”。他说,虽然现在发表文章的机会很多,但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努力”,“不要急于成名,更不要为了出名而出名。”

王富春

摄影师

1943年11月-2021年3月13日


未转变者小偷套装id(2021年,这些文化大咖离我们而去 | 逝者·华人篇)

王福春原本在哈尔滨铁路局绥化铁路机车驾驶员学校上学,后来加入地方铁路部门当工会干事,工作是“写、画、宣传”。有一次,工会领导安排他给劳模拍照。他拿起一个国产海鸥相机拍了照。从那以后,他完全迷上了摄影。利用工作之便,他跑遍了全国铁路线路,大半人生都在火车上度过。在这个过程中,他拍了20多万张中国人在火车上的照片。2001年,王富春出版专辑《火车上的中国人》。收录的作品选自他在数千次旅行中拍摄的10,000多张底片。次年,他获得了中国摄影师颁发的阿尔卡特奖。王富春曾自嘲为“职业小偷”——窃取火车乘客的影像、故事和人情。他的镜头也记录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珍贵历史。

亦舒

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作家老舍之子

1935年6月2日-2021年4月21日

老舍,亦舒作家的长子,19岁去前苏联留学。毕业后分配到林科院,此后一直从事相关研究。从1978年起,亦舒开始发表有关老舍的文章,包括《老舍随笔》、《老舍的最后两天》、《我的风筝》等。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第九届CPPCC全国委员会委员。

作家王朔曾怀疑,亦舒不称老舍为父亲是因为有负罪感,而亦舒称老舍为“先生”是因为他想“尽可能地摆脱亲属关系”,“保持一个研究老舍的学者的客观立场”。他是在很多人的要求下从事与老舍生平有关的研究,并非自愿。当被问及是否介意“老舍之子”这个名字时,他回答:“不太介意。这说明一方面我的成就不显著,另一方面他的成就太高了。我想只有平庸的人才会介意这样的头衔。”

何兆武

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家,翻译家,清华大学思想文化学院教授

1921年9月-2021年5月28日


未转变者小偷套装id(2021年,这些文化大咖离我们而去 | 逝者·华人篇)

在大众读者心目中,何兆武广为流传的作品是2006年出版的口述历史作品《上学》。在这本书中,他不仅讲述了他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学习经历,还展示了他对他所目睹的几乎整个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反思。何兆武考上西南联大后,学了土木、历史、中外文四个专业。在他的叙述中,西南联大的条件非常艰苦。老师和学生经常饿肚子,担心空攻击。警报一响,大家都冲向空洞。但他说,做学生是他最快乐的时光,因为“自由”——不仅是生活的自由,还有思想的自由。“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听名师教诲。”老师和学生也很平等,会一起聊天讨论。

1956年,何兆武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参加侯外庐主持的《中国思想史通史》。工作之余,他翻译了一些西方著作,包括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但这部著作也带来了灾难,因为何兆武在文革期间因翻译《西方哲学史》被划为“反革命”。当时,历史学家顾颉刚、谢国桢和他一起在牛棚里。这期间因为不适合研究美苏,他埋头于经典著作,比如亚当·斯密,以后的研究方向也转向了经典著作。1986年后,何兆武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学院教授。

张开元

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

1926年7月8日-2021年5月28日

张开元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后赴中原大学深造。武汉解放后,长期在华中师范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54年,德国历史学家贝·Xi被派往武汉调查研究辛亥革命,张开元受命参与接待工作。一个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武汉做研究,生活在武汉的中国学者却对此不太在意,这让张开元大为感动。从那时起,他决心研究辛亥革命。

张开元主要从事辛亥革命研究,以及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现代文化史研究。近年来,他致力于中外现代化的比较研究。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与现代社会》、《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等。

张开元于1985年至1991年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当时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选聘校长的试点之一,也就是说他的校长职位是投票出来的。张开元上任时很惊讶,但他说:“我宁愿站着倒,也不愿躺着倒。”到了晚年,张开元意识到大学制度中的官僚主义问题,说现在的大学制度就像一堵“墙”。他想打破这堵墙,透透气,于是四次提出辞去资深教授,终于在2014年如愿以偿,连同院士待遇,包括每年10万元津贴。同日,张开元宣布不再接受媒体采访,回归学术。

许渊冲

翻译器

1921年4月18日-2021年6月17日


未转变者小偷套装id(2021年,这些文化大咖离我们而去 | 逝者·华人篇)

1921年4月18日,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他的表弟是一名翻译。他曾将戏剧《王宝钏》翻译成英文,在英国上演时受到戏剧家萧伯纳的欢迎,对许渊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渊冲最早将汉诗翻译成英文是在1939年,当时他还是西南联大的新生,为了纪念徐志摩,他翻译了林的现代诗《不要把它扔掉》。“我很享受我的第一次诗歌翻译,我有点骄傲!”他在日记中写道。时隔半个世纪,在2017年的电视节目《朗读者》中,他又朗诵了这首诗。

许渊冲于1956年开始出版译本。1983年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与英语系教授,致力于将唐诗、宋词、元曲翻译成英、法韵。他的翻译涵盖了中文、英文、法文等多种语言。国内外出版的中、英、法译本有《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他在中国古诗英译方面独树一帜,一生致力于探索押韵诗翻译的系统方法和理论。晚年,许渊冲的精神状态一直很好。他上楼下楼都没问题。他喜欢甜食,尤其是奶油蛋糕。甚至还有熬夜的习惯,白天困了就睡,晚上继续工作。九十出头的许渊冲仍然坚持每天一个人骑一个小时,从北大骑到清华再骑回北大,有时到颐和园。即使到了100岁,许渊冲还是坚持翻译,他的工作计划是每天翻译1000字。

张培基

翻译器

1921年至2021年6月27日


未转变者小偷套装id(2021年,这些文化大咖离我们而去 | 逝者·华人篇)

张培基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当年起任上海《自由西部报》记者,《中国评论》特约撰稿人,《中国年鉴》(1944-1945)副总编。25岁时,他作为英语翻译经历了东京大审判。后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院深造。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决定参加建设并回国任教。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他主编的《英汉翻译教程》被多所大学选为英语专业翻译课教材。

张培基的翻译作品和专著在翻译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读者耳熟能详的中国名著,如朱自清的《背影》、许地山的《花生》、冰心的《笑声》、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茅盾的《白杨礼赞》等。,都有张培基的译本在英语世界流传,大量对外出版发行的英文手稿也经过他的审定。他的《中国现代散文英译》是英语专业的课桌。

瞿广慈

雕塑家

1969年7月31日-2021年


未转变者小偷套装id(2021年,这些文化大咖离我们而去 | 逝者·华人篇)

瞿广慈曾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他还担任过教研室主任和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后来他递交了辞呈,彻底告别了体制。2007年,同为艺术家的他和妻子向静创办了“向静广慈雕塑工作室”,2010年,还创办了艺术品牌“X+Q艺术”。2007年,瞿广慈和向京作品在中国的拍卖总成交额比其他雕塑家加起来还多。

他早期的作品着重表现计划经济体制给人们的身体、灵魂、精神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如“革命浪漫主义”系列、“集体主义”系列等。自2007年以来,他还以中国传统文化和流行的江湖文学为灵感,创作了“斩波帮”和“东方不败”系列。在大众眼中,他塑造的“小胖子”形象是中国当代艺术视觉的经典象征。瞿广慈生前的遗愿是“不发公告,不办告别仪式,不发朋友圈追思,不发同情”。

余英时

历史学家

1930年1月22日-2021年8月1日


未转变者小偷套装id(2021年,这些文化大咖离我们而去 | 逝者·华人篇)

余英时师从国学大师钱穆,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师从杨连生,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中研院的讣告称,余英时“擅长用现代学术方法诠释中国传统思想,在中国史特别是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中具有开拓性作用,被西方学术界高度评价为21世纪中国首屈一指的历史学家”。在他去世之前,他是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少有的全职教授。2006年获得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葛曾写道,在文化热中,大多数人对士大夫传统持批判态度,而对此则持“同情理解”的态度。历史学家王范森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文化和政治一直是余英时关注的焦点。其作品的一大主题是广阔的现代思想史,包括“中国现代思潮(及相关争论)的激化、中国现代革命拜物教的讨论与反思、现代民族主义史学、当代史学的文化史走向等”。

王说,余先生生前总是通宵达旦地学习,赶稿子。据说俞家在哈佛的时候,有一次邻居问:“你是做什么的?为什么灯24小时亮着?”余英时的学生、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杨璐提到,在疫情期间,余英时“几乎不呆在家里,天天在家看书写字”,而余英时非常爱看西方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的传记,他们是他的谈话伙伴。“这并不是说他的思维‘高人一等’,而是一个人的思维水平需要训练,”杨璐说。

胡旭东

诗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1974年10月30日-2021年8月22日


未转变者小偷套装id(2021年,这些文化大咖离我们而去 | 逝者·华人篇)

胡旭东,原名胡旭东,1991年至200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和西方语言文学系。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自己在中学时是一个笨拙、迟钝、脾气暴躁的人。“我是边缘小镇暴力团里一个不善交际的人,北大,是背着各种处分的。”改变这一切的是北大和诗歌。入学后,他开始大量阅读海子、罗一鹤、臧棣、西川等人的诗歌,与冷霜等人一起参加“五四文学社”的活动,从一个“来自小地方的暴力青年”融入组织,一步步打开心扉,找到自己的位置。后成为70后诗人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水边书》《风之乳》《瘟疫蔓延时的爱》《日历的力量》《终身卧底》《旅行/诗歌》《白猫迷路》等,散文集《漂浮的废话》《吃野》《操巴西》等。

毕业后,胡旭东留校任教于北京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包括现代主义以来的世界诗歌、拉丁美洲文学、巴西文化、诗歌批评和诗歌翻译等。生前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大学巴西文化中心副主任。2003年10月至2005年1月,胡旭东访问了巴西国立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等课程。他逝世后,巴西驻华大使馆发表文章表示哀悼,称他是中国著名诗人、学者和翻译家,为巴中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胡旭东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北大校友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表示,胡旭东热情、纯真、侠义。他“出现在讲台上时总是很开心,即使他讲述的内容很沉重。”看到他和他身边的人,看到他在做的事情,我觉得理想中的北大应该是这样的。"

叶方婷

翻译器

1936年11月23日-2021年9月27日


未转变者小偷套装id(2021年,这些文化大咖离我们而去 | 逝者·华人篇)

叶方婷,9岁时意外失去左臂,几经波折,考入北京大学西文系德语专业。当时在大学校园里,冯至教德国文学史,朱光潜教西方美学史。这些学者的言行对叶方婷后来的德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961年,叶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文系。首先,他继续当老师。后随诗人冯至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该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德语翻译。同时,他还是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杂志的编辑。一九七七年,叶方婷偶然发现了一本来自东德的《卡夫卡选集》。当时社会逐渐开放,他的杂志《世界文学》开始从卡夫卡等所谓颓废派作家那里“解禁”。当时的译者李文俊首先从英文版翻译了《变形记》。他和他的翻译伙伴李佩芬(黑森译者)主张由叶介绍卡夫卡。叶随后赶写了一万多字的《卡夫卡及其作品评论》,第一次正面肯定了卡夫卡。从某种意义上说,叶成了中国为卡夫卡“翻案”的第一人。后来又写了更多的相关研究文章和专著,在文艺界引起很大反响。冯至当时评价说,叶方婷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卡夫卡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作家的创作梳理出来,实在难能可贵。

刘旭

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1949年3月-2021年9月26日


未转变者小偷套装id(2021年,这些文化大咖离我们而去 | 逝者·华人篇)

1972年,在山西县城读书的刘旭以工农兵身份报考了北京大学。一开始他以为自己会走化学这条路,结果却被调到了考古。北大考古学的学术氛围,老师们的关心,以及考古学本身的魅力,让他坚定了从事考古学的决心。

从1983年开始,刘旭从事夏商周考古学和田野考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有30余年。作为山西人,他曾参与或主持过山西大同永固岭、东峡峰、天马-曲村等遗址的发掘工程。著有《金文化》、《夏商周考古学探索》、《中国考古学六讲》、《夏商周考古学》等。最后一本书《夏商周考古学》是几十年田野考古和教学实践的系统结晶,内容简单。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刘旭教授的课程包括《夏商周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夏商周考古学前沿》等。,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考古研究人才。根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讣告,“刘深受学院师生爱戴和全国同仁尊敬,是考古界公认的‘第一好人’。”

刘拓

年轻的考古学家

1990年2月至2021年10月

2015年,伊朗法西通讯社报道称,伊拉克志愿军(Hashad al-Shabi,打击IS的伊拉克民间武装)在伊拉克西部安巴尔省逮捕了一名中国男子,并报道称“该男子是伊斯兰国IS军成员”。被捕的中国男子其实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刘拓。他在视察伊拉克的历史古迹时被错误地逮捕和监禁。

通过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的斡旋,刘拓被释放。他也因为这段经历在国内获得了一定知名度,有网友批评他冒险去伊拉克只是为了看文物。其实他不只是“看”。刘拓曾发表文章,仔细梳理了许多已经或可能被恐怖分子洗劫的历史遗迹。2021年,他的书《古阿富汗之行》出版,讲述了在阿富汗半个月的故事。同年应聘到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任副教授。刘拓生前足迹遍布伊拉克、阿富汗等30多个和中国近700个县,走访了200多处世界遗产地和15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存文化遗产信息,多次铤而走险。今年10月,他在考察阿坝加扎尔加山石窟壁画时,不幸坠崖身亡,年仅31岁。

李泽厚

当代中国思想家和哲学家

未转变者小偷套装id(2021年,这些文化大咖离我们而去 | 逝者·华人篇)

1930年6月13日-2021年11月2日


未转变者小偷套装id(2021年,这些文化大咖离我们而去 | 逝者·华人篇)

李泽厚21岁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论争中,20多岁的李泽厚与当时的美学权威蔡仪、朱光潜进行了思想交锋,显示了他的锋芒。

在1979年出版的《批判哲学批判:康德述评》中,李泽厚从主观实践哲学的立场对康德的理论进行了评论。这部作品讨论的是德国古典哲学,但当时卖了3万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泽厚提到了这本书受欢迎的原因:他认为《批判哲学批判》没有过时的知识和陈腐的说教,对当时的“四人帮”没有成见。他讲了很多与当时不同的观念,尤其是关于“吃饭的哲学”——人首先需要物质生存,然后才是精神上的东西,引起了共鸣。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中,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影响很大。1981年出版的《美的历程》从宏观的角度鸟瞰了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和文学,并进行了描述性的总结和整体的审美把握。李泽厚曾说,中国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审美热”,古今中外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他多次谈到这一波,也指出“审美热潮”之后的审美逐渐成为了商业的点缀。1985年,李泽厚提出“西学中用”的概念,指出这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出路。过去的“西学中用”、“全盘西化”都是不成功的。1986年发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论述了“救亡压倒启蒙”的思想,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来被许多学者作为描述中国近代史的框架和工具。

本文标签: 抓了未成年小偷但未起诉算立功吗  

温馨提示:本文是作者 山居 发表的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点评

  • 过路友人

    过路友人

    2022-03-14 10:08:28    回复

    诠释中国传统思想,在中国史特别是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中具有开拓性作用,被西方学术界高度评价为21世纪中国首屈一指的历史学家”。在他去世之前,他是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少有的全职教授。2006年获得有人文

  • 夜深思公子

    夜深思公子

    2022-03-14 04:05:58    回复

    83年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与英语系教授,致力于将唐诗、宋词、元曲翻译成英、法韵。他的翻译涵盖了中文、英文、法文等多种语言。国内外出版的中、英、法译本有《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他在中

  • 晟(拼音shèng)

    晟(拼音shèng)

    2022-03-14 01:36:05    回复

    有影响的译著,包括《存在与时间》、《存在与虚无》、《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还主持《国外社会学》杂志20余年,担任《社会理论》、《社会理论翻译丛书》、《社会学名著翻译丛书》主编,三联燕京学术丛书学术委员会委员。此外,苏国勋培养了许多社会学人才。他的第

  • 少爷霸爱

    少爷霸爱

    2022-03-14 10:39:03    回复

    向了经典著作。1986年后,何兆武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学院教授。张开元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1926年7月8日-2021年5月28日张开元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后赴中原大学深造。武汉解放后,长期在华中师范大学从

  • 撲克臉

    撲克臉

    2022-03-14 07:10:48    回复

    关注,林西莉丰富了瑞典乃至全世界的汉学研究,史景迁的历史写作引起了学术界内外的诸多讨论。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李泽厚和余英时的80年代...对待死亡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乐观和悲观。乐观主义者用化学试剂来补身体,以此来装饰美化死亡。

  • 戚会昭晴

    戚会昭晴

    2022-03-14 01:34:49    回复

    为什么

本文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点评 - 欢迎您

红际法律

红际法律

法律信息科普法律知识
网站分类
最近发表
推荐文章
  • 房屋装修合同范本2019(房屋装修合同样本怎么写?房屋装修的具体流程?)
  • 合同专用章有编号吗(注意!漯河老俩口被骗)
  • 合同专用章需要备案吗(2022年办理刻章备案都需要什么材料?)
  • 合同专用章样式(最高法院民二庭:关于四个公章实务问题的解答)
  • 合同专用章图片(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发票章、法人章,各印章的功能及注意事项)
  • 合同专用章和公章的区别(财务章、公章、合同章、发票章,有关印章的最全风险汇总)
  • 合同专用章尺寸大小(行政管理:企业印章管理暂行细则(中小企业适用))
  • 合同专用章电子章制作(「放心签」合同电子签章怎么弄)
  • 房屋装修合同简单范本(房屋装修施工合同范本)
  • 房屋装修合同范本2021(房屋装修合同(简单)模板)
  • 湘ICP备2021010099号
    切换白天模式 切换夜间模式 白天返回顶部 夜间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