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2023年06月16日 | 阅读:170 | 评论:3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捏造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但是,诈骗分子逃到中间商那里是否有还款义务,是否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沈健律师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般没有还款义务。根据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如果其中一部分起辅助或次要作用,则可分为主犯和从犯;如果所有的从犯都扮演同样的角色,积极参与,就不会有主仆之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解析:
诈骗是指编造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做出行为人想要的财产处置。
诈骗罪具有以下特征: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行为人实施了诈骗,诈骗的财物是属于自己还是属于第三人,不影响本罪的成立。数额较大的可以构成犯罪。本条所称“本法另有规定”,是指本法或者其他法律对某些特定的诈骗犯罪作出了具体规定,如金融诈骗、合同诈骗等,应当适用这些特别规定,而非本条。
在实践中应注意区分盗窃和诈骗。
在行为人实施的犯罪活动中,欺骗和盗窃都有使用,而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行为人非法占有财物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如果主要手段是欺骗,则应界定诈骗罪;否则,应以盗窃罪论处。
与借贷行为的界限
借款人因某种原因长期违约,或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骗取款物,到期未还款,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没有挥霍空,没有违约,没有欺诈、欺骗行为,且确有还款意图;有的打欠条后伪造还款凭证,谎称已还款,仍属于借款纠纷,不构成诈骗。
本文标签: 诈骗案中间人会被民事起诉吗
温馨提示:本文是作者 银碗里盛雪 发表的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红际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