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纠纷 | 2023年06月16日 | 阅读:185 | 评论:3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说,“在未来,人与人之间的财富差距可能会因为房地产而继续拉大。”在我们看来,这完全是事实。其实在现阶段,这种事情真的在发生:有些人因为买房早,敢买房,已经有了很多房产。虽然他们在财富上还没有自由,但他们的生活还是相当小资的,至少他们这一代甚至后代不用为买房发愁;有些人连房子都买不起,而且随着未来房价的上涨,这样的人买房会更加困难。总之,有房者和无房者的差距正在变得不可逾越。
在中国,房子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已经重复了很多次。它不仅是遮风挡雨的温暖之所,也是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也是一个人享受一个城市各种资源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房子作为普通大众轻松参与投资和赚钱的工具,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这几年无数家庭都要多买房子,买一套买两套,房子永远不嫌多。
央行的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家庭的房产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77.7%,进一步证明了房产是家庭财富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90后、90后并不热衷于买房。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绝大多数群体承受不起目前的高房价,他们开始厌恶房地产。他们解决住房问题的第一途径是租房,这样的群体有1.5亿;第二,根本不用担心买房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已经为他们打好了基础。夸张点说,家庭条件好的90后、00后,未来继承的房子已经可以掂量了。
其实马云曾经说过,年轻人以后不用担心买房的问题。两个年轻人20年可能要管理至少5套房产。所以即使是现在,很多人根本不用担心买房的问题。他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继承父母的财产。
子女“不再继承”父母财产?2021年开始,新规变了,孩子打也没用。独生子女要特别注意
可能有人会嗤之以鼻,认为作者是在哗众取宠,“父亲的债由子女来还”,父母的财产和财产必须由子女继承。而且全世界的父母都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的财产也不能让外人继承。
对此,我们想说,从2021年开始,新规发生了变化,子女今后确实有可能“不再继承”父母的财产——2021年1月1日,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新修订的民法典正式生效,关于“继承权”的新规有了很大的变化。新规下,父母有两种情况不能把财产留给子女。也就是说,子女“不再继承”父母的财产。而且,如果按照法律法规,父母选择不把财产留给子女,子女不同意,像过去那样争论也没用。不仅多子女家庭要注意,独生子女也要注意。
情况一:新条例赋予父母“自由处分”财产的权利,父母可以通过遗嘱将房屋留给子女以外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民法典》新条例第1133条第3款规定,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
比如老张有两个儿子,都很孝顺,家庭经济实力非常强。但是,老张热衷于公益事业,他一直把自己的养老收入捐给希望小学等公益组织。老张计划了很久,打算百年后把自己的房产和财产捐给公益组织。他还立了一份公证遗嘱。对于老张的做法,法律是支持的。即使将来他的子女争夺遗产,也没有用。
情况二:《民法典》新条例第4条第1130条规定,有扶养能力且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未尽扶养义务的,不得分割或者分割遗产。说白了,如果孩子生前没有赡养父母,父母完全可以剥夺孩子的财产和财产继承权。就连独生子女也不例外。新条例明确规定,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父母在分配遗产时可以不给遗产。
比如小王是独生女,从小娇生惯养,家庭条件很富裕。但他从小品行不佳,长大后更是变本加厉,经常和父母打架。到了三四十岁,什么都成不了。父母早就放弃了这个儿子,父母早就打算百年后把所有财产捐给公益组织。这种情况在法律上是有支持的,也就是说,即使小王是独生子女,但是因为父母的心碎,以后还是可以选择不把财产留给小王。也就是说,在小王父母百年之后,小王粲不再继承父母的财产。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子女有权继承父母的财产,但在一定期限内无权使用房屋。即父母生前在自己的房子里“确立了居住权”。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老人和保姆之间,或者老人和常年照顾自己的亲戚朋友之间。为了偿还债务,老人不想让子女失望,也想为常年照顾自己的人提供住房保障。法律赋予他们为自己的财产和指定的人设定“居住权”的权利。什么是居住权?简单来说,房产所有人对继承人以外的自然人使用房产的权利仅限于居住,不能交易、转租、抵押或作其他用途。
以上三种情况确实发生过,新规明确支持。这是新民法典的一个很大的变化,与我们过去所了解到的继承有很大的不同。新规下,子女真的有可能“不再继承”父母的财产,无论是多子女还是独生子女。
此外,今年以来实施的新规还有另外三个明显的变化,也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优先删除公证遗嘱,增加录音录像、打印、口头遗嘱。
需要注意的是,以往立遗嘱的方式有五种:公证、自书、代书、录音、口述,其中公证遗嘱的优先权最高。也就是说,如果老人同时立了上述五份遗嘱,无论公证遗嘱最终是否成立,最终都会按照公证遗嘱的内容执行。
但从2021年开始,公证遗嘱的优先权被删除。以后老人立各种遗嘱的,以最终遗嘱为准。而且新规还增加了录音录像、打印和口头遗嘱。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防止老人被胁迫,各种遗嘱成立时,都需要两个证人证明其在场。
口头遗嘱侧重于立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所作的口头遗嘱。同样,需要两个证人在场,危机解除,口述自动失效。
其次,扩大了继承人的“范围”:侄子、外甥也可以去代位继承
原法定继承人是指第一、第二顺位继承人。但从今年开始,侄子、侄女、侄女在没有第一、第二继承人的情况下,也可以去代位继承。这也是今年实施的新规的重要变化之一。需要知道,过去也有很多老人去世没有法定继承人,最终房产和财产被收归国有的案例。显然,新规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所以扩大了继承人的“范围”。
可能有人会觉得侄子、外甥没有尽最大努力赡养老人。为什么他们也有继承老人遗产的权利?我们认为这恰恰体现了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
第三,妇女的继承地位得到了提高,男女继承权平等。
妇联作家王春霞直言不讳地指出,新民法典是落实男女平等宪法原则的典范。在继承关系方面,民法典不仅规定了夫妻有平等的继承权和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而且规定了继承人的范围和法定继承顺序男女平等,父系和母系亲属平等。代位继承适用于父系和母系血亲。
前段时间,我们看到有女网友在网上反映自己受到了父母的不公平对待:自己的老房子被拆了,得到了2套房子和300万现金。由于哥哥早已移民,照顾父母的责任常年落在他身上。即便如此,也没有得到父母的公平对待。父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两套房产和260万现金留给了儿子。我最终没有任何财产。
对于上面这位女士正在经历的情况,可能有人会觉得很正常,甚至会搬出家庭资产本该由男人传给女人的传统观念,更何况女儿早已出嫁,是别人的媳妇。但是,无论你怎么站在传统思维的制高点,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按照新规定,儿子和女儿享有平等的继承权,也就是父母要“一碗水端平”,两套房子,300万现金,父母想平分就必须平分。其实根据网友的自述,她应该比哥哥拥有更多的财产,因为她比哥哥有更多的责任赡养父母。
总结:世界上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大多数父母一生都在努力。其实都是想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所以,无论是购买房产,还是积累财富,父母都想把自己辛苦赚来的财产全部留给孩子。但是,现实生活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也有不孝顺父母不听话的孩子。尤其是面对动辄两三百万单位的财产,很多孩子愿意为了财产打官司,很多家长也无可奈何。新条例对不动产继承进行了升级和完善,以完善继承法律法规,也为今后家庭财产继承中矛盾纠纷的解决指明了方向。
此外,新条例赋予父母自主选择继承人的权利,并增加了“居住权”,使子女“不再继承”父母的财产成为现实。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教导天下所有的孩子“孝为先”的道理。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风口起飞
2022-03-12 21:25:39 回复
有平等的继承权,也就是父母要“一碗水端平”,两套房子,300万现金,父母想平分就必须平分。其实根据网友的自述,她应该比哥哥拥有更多的财产,因为她比哥哥有更多的责任赡养父母。 总结:世界上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大多数父母一生都在努力。其实都是想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
聚龙帮
2022-03-13 01:58:54 回复
。同样,需要两个证人在场,危机解除,口述自动失效。 其次,扩大了继承人的“范围”:侄子、外甥也可以去代位继承原法定继承人是指第一、第二顺位继承人。但从今年开始,侄子、侄女、侄女在没有第
春梦太浓郁
2022-03-12 21:28:47 回复
承中矛盾纠纷的解决指明了方向。此外,新条例赋予父母自主选择继承人的权利,并增加了“居住权”,使子女“不再继承”父母的财产成为现实。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教导天下所有的孩子“孝为先”的道理。
黎明微光
2022-03-12 19:52:23 回复
,也想为常年照顾自己的人提供住房保障。法律赋予他们为自己的财产和指定的人设定“居住权”的权利。什么是居住权?简单来说,房产所有人对继承人以外的自然人使用房产的权利仅限于居住,不能交易、转租、抵押或
追星踏月
2022-03-13 04:12:50 回复
,口述自动失效。 其次,扩大了继承人的“范围”:侄子、外甥也可以去代位继承原法定继承人是指第一、第二顺位继承人。但从今年开始,侄子、侄女、侄女在没有第一、第二继承人的情况下,也可以去代位继承。这
本文已有3位网友发表了点评 - 欢迎您
红际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