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2023年06月16日 | 阅读:206 | 评论:1
来源:钱江晚报
前不久,记者的朋友圈被一条财经新闻刷爆:杭州95后女生买基金一年亏了20%,包却涨了20%。感觉买基金不如买包...昨天,记者偶然听杭州市人民小学的陆老师讲六年级小学生“致富”的故事,突然觉得95后不如10后有经济头脑-
教学生一个题目,收费2元,预付...
20块钱一场风暴
故事发生在几个月前。陆老师带六年级。有一天,上课铃刚响,班里几个孩子突然冲进办公室向她报告:“不!不好!跟乐乐聪聪吵架了,老师你快去看看!”
乐乐聪聪都是陆老师班上的学生。她很快了解了情况。原来这件事起源于20元。聪聪通常做作业又快又好。不知怎么的,他开始给同学提供学费服务:教一个题目,收2块钱。乐乐是第一个客户,一次性付了20块钱,让聪聪教他不会的问题。
看似是一件“开心的事”,但过了几天,乐乐发现自己花的钱并不划算:这些题看起来并不是很难,于是花了半个月的零花钱,吃了点亏。于是,乐乐要求聪聪退款。
题目已经教完了,钱已经收进了我的口袋,大部分都用光了,聪聪自然不肯还。结果两个宝宝吵起来了,都不让步。
了解了起因后,陆老师觉得聪聪做错了:教同学作业怎么收钱?于是,她严厉批评了聪聪,要求他明天全额归还乐乐的20元钱。
没想到,聪聪反应激烈,哭着说,“我已经把题目教给他了。凭什么要把自己智慧赚的钱还回去?另外,我不是班上唯一一个教题收费的。我为什么要还钱?”
“有偿帮助”越来越普遍了
当天陆老师进行了匿名调查,惊讶地发现“有偿帮助”并不是聪聪的主意。同学之间的互助在班里时不时变成了“互利”,很多同学都收过或者给过同学钱。
陆老师第一反应是有点惭愧。她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这种情况,但同时也很困惑:孩子的“生意”是从哪里学来的?父母不知道自己的零花钱发生了异常变化吗?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陆老师了解到很多学生认为现在学校经常组织义卖活动,所以允许在校园内买卖。
通过与家长的交流,陆老师也发现很多家长对同学间的“金钱交易”并不重视,聪聪妈妈也经常用金钱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做家务。之前媒体报道的大学生通过“帮同学拿快递”成功创业的新闻,让孩子们认为类似于“教费”的行为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之一。
鲁老师在仔细分析了“教课费”事件后,认识到:不是孩子不“单纯”,而是有很多外在因素让他们觉得“有偿帮助”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他们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挣钱的。
教书和做家务能挣钱吗?
陆老师并不认同聪聪和他的一些同学的观点:“教学费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相处,会造成孩子对钱的错误观念,认为用钱可以得到的东西或者一切都可以用钱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会变得冷漠。"
至于做家务挣钱,陆先生认为这虽然是现在常见的家庭奖励机制,但用意是好的。我想让孩子们知道,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体验赚钱的不易。“但是孩子作为家人,应该量力而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家务上的辛苦。因此,我认为没有必要进行金钱奖励。建议家长通过其他形式鼓励孩子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这让记者想起了一本被称为儿童版理财名著的《小狗千千》。书中的主人公吉娅是一个普通的12岁女孩。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救助了一只受伤的小狗,并给它取名为千千。没想到,千千是个深藏不露的金融专家。
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千千气呼呼地用前爪挠着地面说:“不要总是想着自己做不到的事。打工就能挣钱。”
我开始生自己的气。我总是想事情消极的一面。我必须改掉这个习惯。但我只是一个12岁的女孩。怎么才能挣到钱?我有一个想法:“也许我可以定期在我们的花园里割草,这样我肯定可以获得几分收入。”
千千看上去有点激动。他说:“你住在这个房子里,自己享受这个花园。你应该帮助做些工作,这是很自然的。你不能为此向父母要钱。况且你父母为你做了很多,也没要求你付出什么。”
记者在杭州长江实验学校、滨河小学等三所小学的初高中做了随机调查,发现每个班级都有通过家务劳动“按劳取酬”的孩子,最多的班级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孩子有类似经历。
通过买东西、做饭、叠被子、倒垃圾、收拾房间等家务活,给孩子每天至少一次0.5元、一次100元的报酬。
班主任的看法不尽相同:
“如果你定期一天做一次家务,给现金奖励不好。好像小孩子做家务都是为了赚钱。你不妨用小礼物来肯定孩子做家务。”
“从培养孩子工作习惯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个阶段性的方法,但是量不能太高,最好不要继续。”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我们尊重和理解。不过我个人认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部分,尽可能分担家务是合适的,和有没有钱没有关系。父母要相信,你对孩子的认可和肯定,会比给孩子钱更让孩子满足和快乐。因此,及时的鼓励和真诚的赞美不亚于金钱上的回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教给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明确劳动可以创造财富,但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时,赚取财富是一种能力,勤俭节约也是一种美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让孩子看到父母努力工作,努力挣钱,勤俭持家,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家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一样。
有人觉得聪聪的做法是对的,用现金奖励孩子做家务也不错。“主要是,我没有考虑长远。我只是觉得孩子从小就能自己赚钱,做的都是好事。没什么不对的。”一名五年级小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
但是,也有很多家长不同意:“家务本来就是一个家庭分担的。如果孩子没有能力,就应该少做。比如我每天做家务,没有工资。奖励可以有,比如孩子喜欢的零食,或者看一会儿电视或者打一会儿游戏,但是给钱真的不合适。”
当孩子开始“赚钱”的时候你会怎么做[S2/]
因为不赞成孩子把“互助”改成“互利”,陆老师后来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帮助同学可以收费吗?”在这场争论中,聪聪还是辩称那是商机,就是付出就是收获,锻炼赚钱的能力等等。
当“战况”焦灼时,鲁老师设置了“脚受伤时,请朋友帮我做晚饭”、“肚子饿时,请妈妈帮我做晚饭”、“不认识路时,向路人问路”三种情境,让孩子们进行来自校园、家庭、社会的情境表演。
聪聪作为代表人物,自然也参加了表演——“独腿”聪聪找了个朋友圈帮他做饭,但所有的朋友都说要收费。聪聪三种情况都打了求助,被反复要求付钱后,同学们都议论纷纷:“这太冷了!”聪聪的脸也涨得通红。
许多学生意识到,当学生需要帮助时,收取费用是不明智的。不会让别人觉得你有多聪明,但会让别人远离你。
事后,陆先生也向家长反映了这一现象。他在肯定学生“商业头脑”的同时,说明了小学校园这种“有偿帮助”的弊端,获得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聪聪的父母也已经取消了“有偿劳动”的奖励制度。
同时,陆老师还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销售、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相关法律。孩子们知道,原来的生意受到很多法律的约束,不能随意定价,随时随地出售。在他们这个年龄,应该多学习,多积累法律知识,这样在合适的年龄才能更好的工作。
“20元”的风波已经持续一周了,没想到还有小彩蛋——
聪聪带着他招牌式的淳朴笑容出现在鲁老师面前,用手挠了挠后脑勺,从裤兜里掏出20元钱,低声说:“老师,给你。”
“乐乐的20元?这个不用还给我,你自己给乐乐就行了。”陆老师很欣慰。
“老师...我已经还了20元。这是...去年学校慈善义卖的钱。家里带的书卖20元起的钱。我...没上交,偷偷拿回家了……”说完,琮琮就跑了。
陆老师说,有时候她会想象:如果那天下午,她固执地要求哭哭啼啼的聪聪把“20块钱”还给乐乐,会怎么样?也许,陆老师在聪聪心目中是一个不讲道理的“暴君”,而聪聪在他心目中是一个功利的“小气鬼”。
“凡事皆有因。在教育孩子的言行时,不要太注重是非、对错,而应该更注重过程,尤其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陆老师说。
对于校园里的“有偿帮助”
你怎么看?
做家务你会用现金奖励孩子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s2/]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沈班主任的风采(ID: ebanzhuren)
本文标签: 店里卖顾客东西钱自己收了算是偷吗
温馨提示:本文是作者 孙云晓 发表的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薄雾山林
2022-03-14 10:01:47 回复
教课费”事件后,认识到:不是孩子不“单纯”,而是有很多外在因素让他们觉得“有偿帮助”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他们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挣钱的。教书和做家务能挣钱吗?陆老师并不认同聪聪和他的一些同学的观点:“教学费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相处,会造成孩子对钱的错误观念,
最近爷缺爱
2022-03-14 13:12:40 回复
制,但用意是好的。我想让孩子们知道,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体验赚钱的不易。“但是孩子作为家人,应该量力而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家务上的辛苦。因此,我认为没有必要进行金钱奖励。建议家长通过其他形式鼓励孩子
本文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点评 - 欢迎您
红际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