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其他 >> 正文
简介: 本报记者林吟如果家长找不到更多的背景信息,忽略关键矛盾,贸然排除盗窃,结果很可能把孩子推向更危险的方向。 孩子偷钱对父母来说不是小事。这不,江苏一对父母直接把孩子送进了派出所,因为他偷了家里10

本报记者林吟

如果家长找不到更多的背景信息,忽略关键矛盾,贸然排除盗窃,结果很可能把孩子推向更危险的方向。


12岁的孩子偷钱犯法了吗(孩子偷钱,就只能送派出所了吗)

孩子偷钱对父母来说不是小事。这不,江苏一对父母直接把孩子送进了派出所,因为他偷了家里100块钱——“让警察管管你!”。

事情是这样的。儿子想去同学家玩,又不好意思空去,就偷了父母100块钱。他父母知道后,直接把他带到派出所,让警察抓他。

警察哭笑不得,认为父母的行为不妥。他教育完孩子后,孩子给父母道了歉,还了剩下的50块钱。同时,家长与男孩沟通,达成孩子做家务给零花钱的协议。

这种新闻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如果你搜索相关新闻,会发现“去派出所自首”已经成为一些家长的解决模板。


12岁的孩子偷钱犯法了吗(孩子偷钱,就只能送派出所了吗)


12岁的孩子偷钱犯法了吗(孩子偷钱,就只能送派出所了吗)


12岁的孩子偷钱犯法了吗(孩子偷钱,就只能送派出所了吗)

虽然有部分网友反对家长的做法,但仍有大量网友支持家长的做法,认为“年轻时偷针,长大后偷金”一定要把这些不良小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教育孩子敬畏法律。

通过这次热议的新闻事件,不难看出,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我们的家庭中相当普遍。

过度道德化的评价,增加家长的无奈。

“现在偷钱,长大了就无法无天了。那时候,就真的晚了。”带着12岁孩子的母亲亚萍说,她最怕的是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有一次,我发现她用我的手机微信给自己转账,还删了记录,想蒙混过关。那一刻,我真的起鸡皮疙瘩了。虽然钱不多,但我怕的就是这个恶。”

“我和她父亲商量过,觉得这件事不能糊弄过去,必须认真对待。但是,孩子没大没小,不像小时候,听了一顿打骂。她一副厚脸皮的样子,还以为我在唠叨。”亚萍说,她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所以她很理解这些家长在做什么。

“他们也没有办法,但是如果他们觉得有办法,就不会真的把孩子送到派出所找警察。它一定是又无奈又焦虑,怕丢下它不管,孩子就毁了。”亚萍虽然没有把女儿送进派出所,但也搬出了警察叔叔来解救现场:“你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管不了你,然后你只能让警察控制你,进监狱,你的人生就毁了!”

无奈的父母,被孩子的错误行为激怒,做出了“终极之举”——报警,希望孩子能在恐惧和羞愧中做出改变。

当然,这只是一厢情愿的希望,并没有变成美好的现实。难怪警察叔叔要喊:父母不要再这样了。

产生新的见解:“不良行为”或不只是在道德领域。

20世纪80年代,图里尔等人在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认知域理论,提醒人们不要把许多我们不认可的行为视为道德域内的事物而做出绝对的判断。

当成年人把视野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只关注孩子的错误行为,并贴上道德标签时,他们很容易相信这种不良行为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可怕情况。恐惧、愤怒、无助被点燃,寻求的解决方案通常指向:如何尽快消除孩子的错误行为。坏男孩标签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反而可能形成不好的自我认知。

玛格丽特·戴维森1974年写的《九只海豚的故事》被列入美国芝加哥小学的阅读活动,帮助孩子们理解公平正义的道德观。有趣的是,故事中的人类“水族馆馆长”很像我们的父母。

这个故事真的发生在圣地亚哥。一家水族馆引进了一头巨鲸,并把它放在一个水池里与海豚生活在一起。一开始一切都很顺利。不久后,鲸鱼开始用自己的鼻子攻击海豚。馆长决定从水池中抽出一些水,让海豚四处游动,而鲸鱼则失去了玩水的权利和机会,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被要求面对墙壁,或者被剥夺了玩耍的机会。

惩罚实施后,鲸鱼变得非常害怕,发出奇怪的声音。当海豚听到鲸鱼哭泣时,它们会过来安慰它。当馆长恢复了原来的水量后,鲸鱼再也没有攻击过海豚。

道德课的老师设计了一些有趣的问题来激发思考和探索:

当我们得知鲸鱼因为恐惧而攻击海豚,得知它是这个水族馆中唯一的鲸鱼,并且没有其他鲸鱼伙伴时,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你去过一个没有其他朋友的新地方吗?你当时是什么感觉?

12岁的孩子偷钱犯法了吗(孩子偷钱,就只能送派出所了吗)

如果你知道这一切,你还认为馆长的惩罚措施是有效的,对鲸鱼是公平的吗?

海豚用了什么方法帮助鲸鱼不那么害怕?

如果鲸鱼没有那么害怕,它会欺负其他动物吗?

这门课很经典。它摆脱了道德教育僵化、片面的强制输入,引起人们对“不良行为”的重新思考,收集更多的环境背景信息,探索可能的动机,找到多元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事实上,社会认知理论领域的研究者发现,在许多未被承认的行为中,有些确实属于道德领域,有些属于与现行规则的碰撞,是与众不同而不是不好,有些属于个人自我发展领域,需要加以区分。

偷窃无疑属于道德领域,但是否只属于道德领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人们打开更广阔的视角。例如,家庭是否公平地考虑青春期孩子获得金钱的机会?你是否考虑到青春期的孩子用零花钱融入同龄人群体的强烈需求?

方法:放弃隔离,感受“不良行为”

当然,对于习惯用惩罚和恐吓手段对待“不良行为”的成年人来说,这并不容易。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厌恶某些出现在自己身上的特征和行为时,比如胆怯、贪婪、偷窃,他们会用孤立来让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此来捍卫内心的焦虑和羞耻。比如小时候偷东西的父母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可能会完全忘记自己的经历和经历,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道德发展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方法——想象自己的屁股坐在对方的位置上,把对方的不良行为放在自己身上,换位思考理解。

比如回忆一下你小时候有没有盗窃行为?

很多孩子都做过一些偷东西的事,但并不代表我们以后也会成为罪犯。无论我们是真正的罪犯,还是没有违法的人,我们在童年和青春期都可能犯一些错误。影响最终犯罪的因素有很多。这种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扭转认知偏差,不那么容易被孩子的“偷”吓到。

比如回忆我小时候做错的事情背后的原因。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做错事。如果我们愿意去理解,就会发现一些可以理解的原因。文章开头提到,偷父母钱的孩子,100块钱,是要去参加一个同学的聚会,亚萍的女儿偷钱是因为想买个盲盒,她妈妈亚萍认为买盲盒不划算,是个很蠢的花钱方式。

十几岁的孩子正处于融入群体,获得自我认同感的阶段。他们知道偷不好,但是除了偷,他们找不到其他赚钱的方法,所以他们不得不冒险。如果家长看不到关键矛盾,急于消除盗窃,结果很可能把孩子推向更危险的方向。

比如回忆自己做错事被抓后的内心感受。

总是担心孩子不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错误的父母,如果他们愿意回忆自己的童年,可以发现,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成为一个好孩子,被周围的人接受、认可、赞美,这来自于人的本能——被社会抛弃而产生的孤独感是非常可怕的,孩子也不例外。道德研究者早就发现,儿童的天性中有一种适应周围道德和规则的倾向,而这恰恰是人的道德发展最重要的种子。

当孩子亲身感受到身边大人带来的公平感,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感,才会真正养成更高层次的道德感。

愿这种“忠于自己的家庭”越来越少。

资料来源:报纸

本文标签: 十二岁的孩子偷钱监护人有责任吗  

温馨提示:本文是作者 诸城人氏 发表的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点评

  • 凉凉春风

    凉凉春风

    2022-03-14 07:05:22    回复

    人们厌恶某些出现在自己身上的特征和行为时,比如胆怯、贪婪、偷窃,他们会用孤立来让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此来捍卫内心的焦虑和羞耻。比如小时候偷东西的父母在惩罚孩子的

  • 撩妹污男

    撩妹污男

    2022-03-14 05:18:02    回复

    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管不了你,然后你只能让警察控制你,进监狱,你的人生就毁了!”无奈的父母,被孩子的错误行为激怒,做出了“终极之举”——报警,希望孩子能在恐惧和羞愧中做出改变。当然,这只是一厢情愿的希望,并

  • 上氼

    上氼

    2022-03-14 06:18:50    回复

    的无奈。“现在偷钱,长大了就无法无天了。那时候,就真的晚了。”带着12岁孩子的母亲亚萍说,她最怕的是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有一次,我发现她用我的手机微信给自己转账,还删了记录,想蒙混过关。那一刻,我真的起鸡皮

  • 最初进化

    最初进化

    2022-03-14 04:49:20    回复

    那么害怕,它会欺负其他动物吗?这门课很经典。它摆脱了道德教育僵化、片面的强制输入,引起人们对“不良行为”的重新思考,收集更多的环境背景信息,探索可能的动机,找到多元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社会认知理论领域的研究者发现,在许多未被承认的行为中,有些确实属于道德领域,有些属于与现行规则

  • 拂袖清风

    拂袖清风

    2022-03-14 07:58:09    回复

    提出了社会认知域理论,提醒人们不要把许多我们不认可的行为视为道德域内的事物而做出绝对的判断。当成年人把视野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只关注孩子的错误行为,并贴上道德标签时,他们很容易相信这种不良行为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可怕情况。恐惧、愤怒、无助被点燃,寻求的解决方案通常指

  • 熊枝韵勇

    熊枝韵勇

    2022-03-14 02:39:04    回复

    你说的没错

  • 慕容楠飞广

    慕容楠飞广

    2022-03-14 02:39:04    回复

    后来呢

  • 骆馨贤和

    骆馨贤和

    2022-03-14 02:39:04    回复

    你真不容易

本文已有3位网友发表了点评 - 欢迎您

红际法律

红际法律

法律信息科普法律知识
网站分类
最近发表
推荐文章
  • 房屋装修合同范本2019(房屋装修合同样本怎么写?房屋装修的具体流程?)
  • 合同专用章有编号吗(注意!漯河老俩口被骗)
  • 合同专用章需要备案吗(2022年办理刻章备案都需要什么材料?)
  • 合同专用章样式(最高法院民二庭:关于四个公章实务问题的解答)
  • 合同专用章图片(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发票章、法人章,各印章的功能及注意事项)
  • 合同专用章和公章的区别(财务章、公章、合同章、发票章,有关印章的最全风险汇总)
  • 合同专用章尺寸大小(行政管理:企业印章管理暂行细则(中小企业适用))
  • 合同专用章电子章制作(「放心签」合同电子签章怎么弄)
  • 房屋装修合同简单范本(房屋装修施工合同范本)
  • 房屋装修合同范本2021(房屋装修合同(简单)模板)
  • 湘ICP备2021010099号
    切换白天模式 切换夜间模式 白天返回顶部 夜间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