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2023年06月16日 | 阅读:202 | 评论:3
很多人可能只关注女性50、55岁退休,却不知道我们退休制度的由来。如果能理解,我们对延迟退休的政策可能会更客观。我们的退休年龄当初是怎么定的?未来的演进方向是什么?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第一,历史上的退休年龄。退休在古代历史上一般称为“当官”。一般来说,古代的官员到了一定年龄就应该辞官。《礼记·曲礼》记载“大夫七十而为官”。当时,没有提到退休福利政策。但据《礼记》记载,卿大夫做官时被称为“社稷老人”。
汉唐宋元时期,做官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说实话,在古代人均寿命低的情况下,真的是“七十岁人稀”。但也有一些因病丧失劳动能力或提前退休的情况。唐代“有病不能办事者,为官者也”。
到了明清时期,“凡六十岁以上的文武百官,必听官职”。
到了民国时期,有了更规范的退休年龄,规定最明确的应该是民国32年的《公务员退休法》和《公务员退休金法》。当时正常退休年龄主要是60岁(申请退休)或65岁(责令退休)。
第二,新中国的退休年龄。其实上面的退休制度大家都看到了,主要是针对官员或者公务员的退休待遇。真正建立工人退休制度,是1948年12月27日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布的《东北公营企业战时临时劳动保险条例》。
当时规定女职工正常退休年龄为50岁,男职工正常退休年龄为60岁。那时,雇员一般指非体力劳动者。工人和雇员也可能是我们现在的术语“雇员”的原始来源。
到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已将相关的退休制度(当时也称退休养老金制度)推行到全国。
1957年和1958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工人职员退休待遇暂行规定》和《工人职员退休待遇暂行规定》,使退休退职制度真正建立起来。但是女员工的退休年龄确定为55岁,可能是因为觉得员工的工作条件稍微好一点。此外,还有特殊工种、丧失劳动能力等特殊情况。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制定了符合当时条件的退休政策——《工人退休退职暂行办法》和《老弱病残干部安置暂行办法》。没有工作人员,女职工50岁退休,女干部55岁退休,男职工60岁退休。当时我退了,不是看职位而是看身份。
第三,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后的退休年龄。以前的退休制度实际上是保险制度,个人不用缴纳任何保险费,养老金待遇主要由承担。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开放,养老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于是我们采用了社会保险制度,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1986年10月,相应的改革在国企率先进行,针对的是新兵。1991年,全面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通知》,明确女性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合同制工人的退休年龄应该说是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在相关文件中,没有提到退休。
第四,未来延迟退休和发展。70多年未变的退休年龄,加上养老基金收支平衡的压力,都在催促我们推进延迟退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按照小步调整、灵活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稳步实施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
事实上,和一些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一样,退休年龄已经延长至60周岁。但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在原年龄退休。
3月1日,江苏省实施新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明确了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同意,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后,可以延期退休。这是一个灵活的实现。
陕西省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行全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我相信,2022年将是关键的一年。未来会有更多省份出台更具体的实施办法,全国统一的办法也将在未来出台。
相关文章
红际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