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工伤 | 2023年06月16日 | 阅读:219 | 评论:3
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常见的有10项:
1、经济补偿金在司法实践中,要求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金是员工诉求频率最高的。实践中,企业应当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有很多:
未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未依法缴纳社保的员工主动提出离职;劳动合同到期,企业不再续签,经济性裁员,协商解除合同,不称职的企业辞退等。
经济补偿金=员工在本公司的工作年限×员工过去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
6个月以下半年,6个月以上不满一年一年。
2、未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未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满后超过一个月未续订合同,或者企业违法未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等。,雇员应获得两倍的工资。
一般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最高工资为11个月,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劳动合同期满一个月,应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
3、违法解除赔偿金企业单方解除、辞退、辞退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没有法律依据,职工可以要求企业支付违法解除的赔偿金。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2倍经济补偿金=本单位职工工作年限×职工过去12个月月平均工资× 2倍
4、违法解除合同工资损失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企业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职工可以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也可以要求违法解除赔偿。
职工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劳动仲裁和法院审理期间职工没有工资收入,是企业违法辞退造成的。因此,劳动者可以要求企业支付违法辞退之日至劳动关系恢复之日期间的工资损失。
5、加班工资在工作日、休息日和法定休假日安排企业职工加班的,应当依法支付加班工资:
加班工资按员工小时工资计算:
时薪=月基本工资(加班工资计算基数)÷21.75÷8
工作日加班费=小时工资×150%×加班小时数
加班休息=小时工资×200%×加班小时数
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小时工资×300%×加班小时数
6、劳动报酬、赔偿金企业未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加班工资、经济补偿金和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的,职工可以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或者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
企业在劳动行政部门的期限内未支付的,员工可以要求企业按照应付金额的50%至100%的标准支付赔偿金。
7、工伤赔偿职工因工负伤或者在上下班途中发生非本人责任的交通事故,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待遇的补偿项目很多,还有医疗费、住院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等。都是按照实际支出来计算的。
相对较高的赔偿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资等,都与员工本人工资、当地社会工资、劳动能力鉴定伤残等级有关,各地区赔偿标准不一。
8、年休假工资单位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年休假。单位应当按照职工应休假天数,按照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
年假工资=员工日工资× 300 %×应休年假天数
9、违法约定试用期赔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第八十三条的规定,试用期根据劳动合同期限确定,非全日制用工和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3个月至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1年至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或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
企业违法约定试用期并延长试用期已履行的,企业应当根据法定试用期以外已履行的期限,以员工本人每月固定工资为基数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因企业未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保,导致员工无法享受相应待遇的,员工可以要求单位赔偿相应损失:
未缴纳社保的员工失业后无法领取失业救济金,员工可以要求企业赔偿失业救济金损失;
未缴纳社保的员工因病无法报销,员工可以要求企业补偿应由医保报销的医疗费用;
未缴纳社保的职工不能领取生育津贴和报销生育费用,可以要求企业支付;
未缴纳社保的职工工伤后无法获得赔偿,由企业承担工伤保险待遇赔偿;
未缴纳社保且无法缴纳,导致员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无法领取养老金的,可要求企业一次性或按月支付养老金。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风口起飞
2022-03-11 12:26:00 回复
加班的,应当依法支付加班工资:加班工资按员工小时工资计算:时薪=月基本工资(加班工资计算基数)÷21.75÷8工作日加班费=小时工资×150%×加班小时数加班休息=小时工资×200%×加班小时数法定节假日加班工
愿你余生快乐
2022-03-11 13:24:31 回复
;劳动合同到期,企业不再续签,经济性裁员,协商解除合同,不称职的企业辞退等。经济补偿金=员工在本公司的工作年限×员工过去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6个月以下半年,6个月以上不满一年一年。2、未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未签订劳动合同,劳
浪荡先生
2022-03-11 14:27:48 回复
十九条、第八十三条的规定,试用期根据劳动合同期限确定,非全日制用工和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3个月至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1年至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或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企业违法约定试用期并延长试用期已履行的,企业应当根据法定试用期以外已履行的期限
本文已有3位网友发表了点评 - 欢迎您
红际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