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2023年06月16日 | 阅读:152 | 评论:3
楚天都市报评论员 屈旌
近日,江西电信发布了一则关于“手机欠费可能上征信”的公告,引发热议。公告显示,从今年11月份开始,未在规定时间内清缴欠费的江西通信用户,将被接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基础数据库(征信系统)。(据10月13日荆楚网)
原本只是用于银行各项消费信贷业务的个人征信,近年来应用越来越普遍,渗透进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公民不可或缺的“诚信身份证”,对于推进诚信建设,提供社会运转效率,规范公共行为都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守信者走遍天下”的观念逐渐深入了人心。此前,各地陆续试行,将诸如高铁霸座、地铁饮食、不文明旅游、严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等日常失信或不文明现象认定为失信行为,还得到了大部分网友的认可,可见,大家对于讲诚信,守规则是有共识,有期盼的,也期望借此改善社会信用状况,提升公众文明程度。
即便如此,手机欠费计入征信的规定,还是引发了舆论波澜。虽然,江西电信强调说,只是针对少数长期恶意欠费用户,以及享受了手机、通信终端或费用等补贴优惠但不履行双方合同约定并单方毁约的用户。但由于现实中,由于通讯商制定条款不合理、设限过多、系统故障导致欠费的状况时有发生,不少网友都疑虑重重:如何界定恶意欠费?谁赋予电信企业这样的权力?如何保证结果公正客观?
不交手机费是不是失信行为,严格来说的确算是。但是,在现有运行规则中,手机欠费到一定程度,通讯商自动就会停止服务,造成的影响其实不会很大。而且,这说到底是电信企业和用户之间的经济纠纷,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法律诉讼的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让恶意欠费者付出代价,也对其他用户提出警醒,但是不经过任何法律流程,直接就在个人征信上记一笔,会不会有些太霸道、太武断了呢?
征信系统越是使用广泛,威力十足,就越应该严守边界,公正规范。在各类公共服务信息数据并不算完善的当下,过多过泛地使用个人征信,其实是一种“权力任性”,容易造成失序和误伤。凡事过犹不及,事事都入征信,就等于没有征信,而且,现有的技术手段,根本也无法从所有方面去严格监控个人信用状态的变化,势必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去年8月,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就已经针对滥用个人征信的现象提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依法依规,合理适度,防止失信行为认定和记入信用记录泛化、扩大化,防止失信“黑名单”认定和实施失信惩戒措施泛化、扩大化……因此,无论是地方行政机构还是企业,在考虑使用个人征信作为惩戒手段时,应该慎重考虑是否有法定依据,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充分尊重了个体权益,不能一拍脑袋,想干就干。
今年1月,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征信制度的央行二代征信系统上线,与前代相比,信息更新更及时、不良记录保留更久、信息也更加细化,相应地,对于失信行为的约束力和震慑力,当然也会更强。正因为如此,更需要相关法律来对个人征信的使用进行严格规范,避免不当地扩大、泛滥和僵化,在公共约束的同时,也能及时保护个人权益,让信用机制取信于民,公平阳光地为社会诚信保驾护航。
本文标签: 联通欠费多久会上征信
温馨提示:本文是作者 法律news讯整理 发表的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红际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