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2023年06月16日 | 阅读:230 | 评论:3
“0糖”或“0蔗糖”,
你能看出区别吗?
近日,一份升级声明让袁琪森林陷入舆论风暴,也引起了网友对“0糖”、“0蔗糖”等概念的高度关注。
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有很多宣传“0糖”、“0蔗糖”、“0添加”等概念的产品,很多消费者因未能准确解读食品成分表,被商家过度渲染的文字和广告误导。
各种概念背后的认知偏差,即高举“健康”大旗的商家和不关注或看不懂食品配料表的消费者,该由谁来“买单”?
01
袁琪森林的一次“迟来的升级”,掀翻了藏在饮料瓶里的“糖罐子”,也凸显了很多消费者对“0糖”、“0蔗糖”等产品的认知不到位。
“看到袁琪森林的道歉,我才知道‘0糖’不等于‘0糖’”“我以前喝的是假无糖”“商家不仅骗我钱,还骗我长胖”...无糖产品的出现直接戳中了消费痛点,很多消费者被这些自带健康光环的宣传词所吸引,但面对的却是层出不穷的标榜‘0糖’、‘0糖’、‘无糖’的产品品种。
其实“0糖”和“0糖”是两回事,“无糖”并不是普通消费者理解的完全无糖。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把“糖”简单的理解为蔗糖,或者白糖、软糖、冰糖、红糖等等。但在食品营养领域,“糖”是各种单糖和双糖的总称,包括果糖、葡萄糖、麦芽糖等。除了蔗糖。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所谓“零糖”一般是指不含蔗糖、葡萄糖和麦芽糖的甜味食品。根据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食品预包装的相关要求,“无糖”的要求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含糖量不高于每100g或100ml 0.5g。也就是说,“无糖”并不是完全不含糖,而是含糖量低于标准。
市面上的“无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糖、无甜味剂;另一种是无糖的,但是用甜味剂来产生甜味。很多“0糖”产品之所以甜,是因为添加了“代糖”(代糖),也就是甜味剂。由于既能减少糖分摄入又能满足口感,代糖产品颇受欢迎,但甜味剂是否有害健康仍有争议。
所谓“0蔗糖”是指生产企业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不添加蔗糖,但不代表不含其他糖类。正如范志红所说,无糖不代表不含葡萄糖和果糖,也不代表不含各种糖浆。“零糖”并不意味着无糖或健康。
现实的情况是,虽然很多商家都标注了食品的成分和添加剂,但是有些消费者看不懂成分表,或者即使看了也看不懂。为了健康,他们迷失在各种“零”中。
02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在市场上随机调查了50多种以“0糖”、“无糖”、“0蔗糖”、“0添加”为宣传点的饮料,发现很多产品都有很多标签,如果消费者不注意,可能会陷入“甜陷阱”。
有些产品被称为“无糖”,但它们的味道是甜的,因为其中添加了糖的替代品,即甜味剂。比如有的“0糖”汽水用赤藓糖醇,有的“0糖”可乐用阿斯巴甜、安赛蜜等。需要注意的是,“0糖”饮料并不是完全健康的。国际上发现,甜味剂的摄入会对人体的糖耐量和血脂代谢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有些产品虽然标注了“0蔗糖”,但里面含有其他可以被人体吸收的糖分。比如最近备受争议的袁琪森林奶茶,特点是“0蔗糖”,但配料表显示添加了结晶果糖;还有一种酸奶叫“0蔗糖”,但也用结晶果糖。需要注意的是,蔗糖只是糖的一种。食品中不添加蔗糖,不代表没有其他糖类。有些糖类物质比蔗糖具有更高的热量和升糖作用。
部分产品包装与宣传资料不符。比如有些酸奶在包装上标注“0蔗糖”,但在微博和旗舰店的官方海报中多次提及,这就很容易让消费者混淆“0蔗糖”和“0糖”的区别。
有些产品标着“无糖”或“零糖”,但原料里是有糖的。以一些乳制品为例,所有哺乳动物的牛奶中都有乳糖,乳糖含量在4%-6%不等,但往往一些厂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食品中的糖,无论是天然存在的还是人工添加的,只有含糖量低于规定值才算无糖,要注意这些“0糖”产品是否真的符合无糖标准。
还有很多标榜“0添加”的产品,比如“无食品添加剂”、“0添加糖”。在范志红看来,允许的食品添加剂不是洪水猛兽,绝对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并不一定带来安全健康;不含糖,不代表完全不含糖,不代表不含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不代表不会升高血糖,不代表营养价值高。
针对各种“零”卖点,范志红认为,消费者对食品营养的知识水平差异很大,不可能指望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够清楚地识别各种说法的含义。企业应避免利用这一“弱点”误导消费者。
03
那么,对于各种“零”的概念,法律是怎么看待的呢?如何避免认知偏差?
《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的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以前的荣誉等作虚假的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或者误导消费者。
上海众华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杰表示,以袁琪森林奶茶事件为例,号称“0蔗糖”,同时宣传“奶茶控不怕胖”等暗示性内容。这个“组合拳”广告已经足以造成一般消费者对“无糖”产品产生误导性认识,涉嫌违法;对消费者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还必须承担民事责任,为普通消费者的认知偏差“买单”。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和细化,力求更加有效地约束各种营销行为。2020年7月,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食品标签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对于食品中不含或者不使用的物质,食品标签不得标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或者类似的词语以示强调。
北京东元律师事务所律师孔磊认为,食品包装上加贴标签成为管理的重点,这也提醒个别商家不要装糊涂,利用消费者的知识匮乏和认知偏差,打擦边球,误导消费者兜售“伪健康”概念。
孔磊建议,相关领域应对“零”产品的各种概念、化学成分、含量标准有更严格的要求,明确各种概念的使用门槛。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多管齐下解决各种炒作概念、文字游戏等营销问题,不让监管“留白”。
同时,他也提醒,消费者要提高辨别能力,购买食品时要观察配料表中的营养成分,防止被营销词蒙蔽;企业要采用清晰易懂、不会引起误解的产品标签和广告,少一些营销套路,多一些规范和自律。以法为本,以诚为本,提供更好更健康的产品,才是企业经营的“正道”。
附:对市场上52种常见饮料的调查
制图:白榕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罗从容吴杰见习记者邹星宇郝亚欣
来源|法治日报
来源:法制日报
本文标签: 上海禹众律师事务所电话多少
温馨提示:本文是作者 酒肆叔 发表的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红际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