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辩护 | 2023年06月16日 | 阅读:187 | 评论:1
本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如题,在刑事案件中,对当事人解除羁押、采取取保候审等强制措施,并不一定意味着案件最终判决会缓期执行。
首先,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双方的概念和含义。取保候审是一种强制措施,是公安机关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对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采取的一种法定强制方法。取保候审的当事人将被释放,需要提供保证金或担保人,保证当事人不逃避、阻挠调查,随时可用。除取保候审外,强制措施还包括传唤、拘留、逮捕和监视居住。
缓刑,即中止刑罚的执行,是指对应当受刑罚处罚的犯罪人暂不执行。缓刑可以理解为对罪犯设定的试用期。如果在审判期间没有犯新罪,没有违反缓刑规定或者发现其他未判决的罪行,原刑罚不再执行并公开宣布。
取保候审的条件一般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一)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采取取保候审不会造成社会危险;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正在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被取保候审,不会造成社会危险的;
(4)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了结,需要取保候审的。
——《刑事诉讼法(2018年修正案)》第六十七条
缓刑的适用条件是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于未满十八周岁、孕妇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的;
(二)有悔改表现的;
(3)没有再犯的危险;
(4)缓刑对你所居住的社区没有重大不利影响。
——《刑法(2020年修正案)》第72条
从上述法律规定可以看出,取保候审的考虑因素中不包括缓刑,所以即使当事人已经采取了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也不一定意味着最终会宣告缓刑。
司法实践中,有的案件在侦查阶段或审查起诉阶段,当事人被取保候审。最后由侦查机关撤销案件或者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案件终结。
然而,在实践中,这种情况很多。虽然在调查期间,当事人可能只被拘留不到30天,但他们被保释候审。但案件到了审判阶段后,最终还是被判了实刑。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到看守所或监狱执行剩余刑期。
当然,后一种情况的发生,除了案件本身的事实、证据、程序、法律等方面条件达不到宣告缓刑的要求外,还与目前正在开展的羁押必要性审查专项活动以及为降低审前羁押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密切相关。
因为刑事案件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除了个案的特殊性,外部刑事政策和制度的变化也会影响案件的走向。因此,辩护律师在办理刑事案件时,应当向当事人充分披露和告知案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帮助当事人了解案件走向,及时调整心态。
注:本文完成于2021年12月6日。图片来自网络,如侵犯您的权益,请告知。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任何内容,请注明出处。如果您有兴趣就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或讨论,请联系我。
本文标签: 取保候审期间被民事起诉有影响吗
温馨提示:本文是作者 39法康网 发表的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智商不在服务区
2022-03-15 03:34:00 回复
担保人,保证当事人不逃避、阻挠调查,随时可用。除取保候审外,强制措施还包括传唤、拘留、逮捕和监视居住。缓刑,即中止刑罚的执行,是指对应当受刑罚处罚的犯罪人暂不执行。缓刑可以理解为对
想和你同床
2022-03-15 01:51:51 回复
意味着最终会宣告缓刑。 司法实践中,有的案件在侦查阶段或审查起诉阶段,当事人被取保候审。最后由侦查机关撤销案件或者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案件终结。然而,在实践中,这种情况很多。虽然在调查期间,当事人可能只被拘留不到30天,但他们被保释候审。但案件到了审判阶段后,最终还是被判了实
本文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点评 - 欢迎您
红际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