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2023年06月16日 | 阅读:599 | 评论:3
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在刑警处取保候审。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后,嫌疑人是否会被收押,要看具体案情。一般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可能会被法院暂缓执行,不会被收押,但也不是绝对的。
一、对“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理解在刑事案件处理过程中,取保候审这一强制措施最容易让当事人产生误解。取保候审已经成为变相无罪、缓刑的代名词。
1.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项强制措施。它和刑事拘留、监视居住、逮捕等强制措施一样,只是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取保候审,顾名思义,就是在羁押场所以外有条件地等待审判和审判结果。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犯罪嫌疑人无罪或者必须缓刑。
2.取保候审是分阶段批准的。刑事诉讼分为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和审判阶段,分别由公安机关或检察院、检察院和法院负责。案件的哪个阶段,嫌疑人是羁押还是取保候审,由哪个司法机关决定。案件已经由公安机关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的,由检察院决定犯罪嫌疑人是否继续取保候审。
3.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除了孕妇和患有严重疾病需要取保候审的,其他可以取保候审的大多是罪行相对较轻的人。案件移送检察院后,如果检察官认为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不宜宣告缓刑,就会责令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羁押措施,但这也是羁押的唯一标准。他们认为犯罪嫌疑人可能会逃避审判,将被拘留。
二、取保候审措施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从立法目的来看,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应该是常态,羁押应该是例外,就像国外的保释制度一样。现在从司法实践来看,整个情况是颠倒的,羁押成为常态,取保候审成为例外。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采取取保候审不会造成社会危险;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正在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被取保候审,不会造成社会危险的;
(4)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了结,需要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根据这部法律,大多数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审,但司法实践中并非如此。该法第二款规定“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也就是说只要是犯罪嫌疑人都不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取保候审不会有社会危险性”。犯罪嫌疑人犯罪后,已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的。有多少人会继续“危害社会”?立法的初衷是在法院宣告被告人无罪之前,尽可能减少对被告人的羁押,可以减少错误指控和司法资源的浪费。目前一些司法机关为了方便办案,都是“尽量”羁押。需要提审到看守所的时候,就不会有犯罪嫌疑人逃跑的问题,省事,风险小。这种办案方式,一旦出现错控、错捕,就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不想被收押,应当遵守法律规定当法治完善到一定程度,刑事诉讼活动就会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完成。比如,被告人在取保候审过程中被法院宣告有罪,需要收监服刑的,罪犯可以自由回家告别,按期收拾东西到指定监狱报到,不到的从重处罚。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人会逃脱惩罚?这一切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更需要“诚信”的法律环境。
让我们现实一点。目前,犯罪嫌疑人不想被拘留。除了案件本身,他们在取保候审期间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让司法机关随叫随到,不要因为“妨碍诉讼”而被收押,这样会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地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化的,在二十四小时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三)提审时及时到场;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与他人串通。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可以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下列一项或者多项规定:
(一)不得进入特定场所;
(二)不得与特定人员见面或交流;
(三)不得从事特定活动;
(四)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和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两款规定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根据情节责令其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监视居住或者逮捕。
对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人,如果需要逮捕,可以先行拘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写在最后:综上所述,只要犯罪嫌疑人不违反取保候审规定,并有可能被法院暂缓执行,一般不会在审查起诉阶段和庭审阶段收押。
本文标签: 有在检察院起诉阶段取保出来的吗
温馨提示:本文是作者 孙涌智 发表的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红际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