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2023年06月16日 | 阅读:173 | 评论:1
2019年以来,宝塔区人民检察院共受理和起诉诈骗犯罪案件109件200人次,仅次于盗窃、抢劫等财产犯罪。通过梳理近三年办理的诈骗案件发现,这些案件多发生在招生、求职晋升、骗钱、工程承包、赌博诈骗、电信诈骗、“套路贷”诈骗、租赁抵押后出售等领域。公诉人拟对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法律责任、事实认定进行分析。他将通过对诈骗案件的一系列分析,宣传和预防犯罪,在整个社会学中引领守法用法的社会风尚。
概念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捏造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元素
(一)客观因素
本罪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了一些欺骗手段,甚至追求一些非法的经济利益,但由于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比如拐卖妇女儿童就是侵犯人身权罪。诈骗的对象仅限于、集体或者个人的财产,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
(B)客观因素
客观上,本罪的特征是以诈骗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首先,行为人实施了诈骗,形式上包括两种: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本质上是一种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诈骗罪的内容是,在特定情况下,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做出行为人想要的财产处置。所以,无论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不限于现在的事实、未来的事实,只要具备上述内容,都是一种欺诈。
欺诈导致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骗行为造成的。即使对方在判断上存在一定的错误,也会阻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骗行为和对方处置财产之间,需要介入对方的错误认识。如果对方因对诈骗行为的错误认识而不处分财产,则不成立诈骗犯罪。只要欺诈的对方是有处分财产的权限或地位的人,就不要求是财产的所有人或占有人。
诈骗罪的成立要求被害人在陷入错误认识后对财产进行处分,财产处分包括处分行为和处分意识。提出这一要求是为了区分欺诈和盗窃。处分财产,是指直接交付财产或者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或者承诺转让财产利益。如果行为人实施诈骗,使他人放弃财物,行为人拾得财物,也应以诈骗罪论处。但将硬币之类的金属件投入自动售货机以获取自动售货机内商品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只能以盗窃罪成立。
诈骗导致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取得财产,损害了被害人的财产。根据该条规定,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是犯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诈骗数额较大,从3000元到1万元不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诈骗未遂,不构成犯罪。诈骗未遂,情节严重的,也应依法定罪处罚。
(三)主要内容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
(4)主观因素
本罪主观上实现为直接故意,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如何识别
(一)欺诈与非犯罪的界限
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是法律规定的立案标准。对于诈骗,如果达到规定的标准,就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根据《陕西省最新刑事立案量刑标准》,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为: (一)诈骗价值五千元(电信网络诈骗三千元)属于“数额较大”,立案追诉。(2)诈骗价值5万元(电信网络诈骗3万元)为“数额巨大”(特殊情况下80%,属于“其他严重情节”)。(3)诈骗(包括电信网络诈骗)价值50万元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特殊情况下占90%,属于“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二)刑事欺诈与民事欺诈的界限
刑事诈骗和民事诈骗有一些相似的表面特征,这就是刑事诈骗和民事诈骗容易混淆的原因。总结一下,相似之处就是两人都出轨,都给对方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在现实生活中,有两个主要方面需要识别:
主观方面
民事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采取欺诈手段促成交易,诱使另一方当事人陷入错误认识并与之订立合同,通过履行约定的民事行为达到谋取一定经济利益的目的;刑事诈骗是一方当事人无偿(也有“无对价”说)或以极低的成本占有对方财物的诈骗手段。双方根本没有交易,形象点就是“空手套白狼”。所以,诈骗的主观目的是“骗钱”,民事诈骗是“赚钱”。两者的出发点和目的都不一样。
客观方面
虽然两种行为都以欺骗为特征,但侧重点不同。如果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促成交易”,虚构的事实或隐瞒的真相只是被害人在处分财产时会考虑的参考因素而非直接目的,也就是说行为人虚构的事实和隐瞒的真相只是为了增加被害人的信任或减少被害人的后顾之忧,没有希望通过虚构的事实或隐瞒的真相直接取得被害人的财产,属于民事欺诈。相反,如果行为人捏造了足够多的事实使被害人处分财产,那么捏造的事实或者隐瞒的事实就是针对“财产”的。被害人处分财产的主要原因是行为人捏造的事实。反映行程是虚构的,隐瞒真相,就意味着可以直接取得受害人的财物。此时的表面交易只是获取被害人财物的“手段”,属于刑事诈骗。
刑法是最后一道防线,是“防御者”而不是“打击者”。如果能被民法和行政法有效规制,就不能被刑法解决。特别是不能用犯罪手段解决经济纠纷,否则,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将处处处于惩罚的恐惧之中。
结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理解诈骗罪及其相关法律规定,才能更好地认定该罪,并与之划清界限。检察长将面向全区,以网络新媒体为主阵地,联合法院、公安等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声势浩大的十大系列反诈骗案件宣传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切实提高防范意识,从源头上遏制诈骗,预防犯罪活动发生,不断增强全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宝塔区人民检察院
本文标签: 用自己真实信息骗钱不属于诈骗吗
温馨提示:本文是作者 意乱情迷的空间碎片 发表的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最近爷缺爱
2022-03-14 12:27:20 回复
如果行为人捏造了足够多的事实使被害人处分财产,那么捏造的事实或者隐瞒的事实就是针对“财产”的。被害人处分财产的主要原因是行为人捏造的事实。反映行程是虚构的,隐瞒真相
离人何必挽
2022-03-14 05:18:35 回复
事实,只要具备上述内容,都是一种欺诈。欺诈导致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骗行为造成的。即使对方在判断上存在一定的错误,也会阻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骗行为和对方处置财产之间,需要介入对方的错误认识。如果对方因对诈骗行为的错误认识而不处分财产,则不成立诈骗犯罪。只要欺诈
帅且牛逼
2022-03-14 14:21:47 回复
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如何识别 (一)欺诈与非犯罪的界限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是法律规定的立案标准。对于诈骗,如果达到规定的标准,就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根据《陕西省最新刑
君臣父子
2022-03-14 13:30:46 回复
在陷入错误认识后对财产进行处分,财产处分包括处分行为和处分意识。提出这一要求是为了区分欺诈和盗窃。处分财产,是指直接交付财产或者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或者承诺转让财产利益。如果行为人实施诈骗,使他人放弃财物,行为人拾得财物,也应以诈骗罪论处。但将硬币之类的金属件投入自动售货机以获取自动售货
夏日奇遇
2022-03-14 03:33:48 回复
种: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本质上是一种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诈骗罪的内容是,在特定情况下,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做出行为人想要的财产处置。所以,无论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不限于现在的事实、未来的事实,只要具备上述内容,都是一种欺诈。欺诈导致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骗行
本文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点评 - 欢迎您
红际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