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2023年06月16日 | 阅读:156 | 评论:3
[作家简介]
你是凤味
游(1943-2021年9月23日)山东人。共产党员。当过解放军战士,文化局创建人。他于1976年开始出版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石门夜话》、《中国1957》、《泥鳅》、《颜色》等小说,出版了数十部选集、自选集、文选。由中篇小说《求生》改编的电影《鬼子来了》获得戛纳电影节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布谷翠春获得1982年文化部优秀电影奖,短篇小说《白莲花》获得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奖。许多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
[作家格言]
那天经典歌曲《斯卡布罗集市》听了很多遍,还是忍不住一个版本一个版本的听。任何版本,包括最简单的乐器口琴和没有任何乐器的(口哨)表演,都非常精彩和感人。我只是想做。为什么这么吸引人?只因为有一种非凡的旋律。艺术和道路是相通的,那么小说的魅力在哪里呢?内容还是技巧?《偷》是宣扬人文情怀,关注社会生活的故事。好的旋律和好的故事是一部作品的灵魂。这是老生常谈,但很多作家并不在意,所以写什么,怎么写还在争论。然后再欣赏一遍多版本的斯卡伯勒集市,你会从中得到答案。
——尤凤味
悼念著名作家游
杨孝生
9月23日下午,青岛作家刘涛传来噩耗:著名作家游凤味于今天上午十一点多在青岛因病去世,享年78岁,令人震惊!
游老师是一位在文坛上有着突出成就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有《石门夜话》、《中国1957》、《米斯古尔纳斯》、《地幔》等,中篇小说有《山》、《生命通道》、《时间印记》、《生存》、《短篇小说》、《郭蕊兄弟的余波》、《冬天》、《雪雾》等。,在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尤老师的小说创作具有罕见的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我怀着深厚的感情写下它们。当我看到扛着垃圾的农民工像小偷一样从豪华酒店匆匆溜走的时候,我的内心感到痛苦,我替他们叫苦。”这是尤在《蛇会不会毒死自己》这本小说选序中的一句话,看完很有感触。
我仰慕尤凤味先生已久,但从未谋面。2013年底左右,二审把你凤味的一篇中篇小说《中山装》的来稿送到我办公桌上终审,我眼睛一亮就看了。小说讲述了一个出生在山东农村,早年参加革命解放的老干部的故事。他去世后,现在生活在北京的子女对老干部遗产的态度与他早年在农村的妻儿不同,以此来洞察世态人情和人性善恶。读来印象深刻,震撼人心。这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代表作。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当即按稿签下了编辑提供的电话号码,打电话给尤老师,表达了我对中山装的喜爱,并告诉他《京华文学》将重点关注这部作品。没想到,尤凤味老师说,因为稿子给你后没有回音,他已经投了另一份刊物,对方已经通知他保留。当我停下来的时候,我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我半信半疑,然后看了看编辑的稿子。从编辑提交审核的时间到现在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由于编辑部来稿较多,我两个多月没有回复,对于一般稿件的处理周期来说是正常的,但对于游先生这样的著名作家来说,实在是无人问津。我又烦又惭愧。我再三向游先生道歉,求他再为我出版一本新书。同时我反复承诺,如果新书给了,一定会及时处理,再也不会发生。尤老师很爽快的答应了。
让我高兴的是,尤老师陆续给我发来新作,每完成一部都优先让我征求意见。于是,我们对作品和创作本身有了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有时他也会虚心吸收我的一些细节建议。虽然没见过面,但也有过几次电话或者信息交流。作为一个年长的著名作家,尤先生的谦虚和低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更令人欣慰的是,尽管游先生已年过七旬,但他的创作点头却不显苍老,气势磅礴。从2014年开始,连续六年,他的创作像井喷一样。曾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集《鸭舌帽》《灵魂在哪里》《命悬一线》《水墨》《排斥》《遗忘》《夕阳》等七部优质作品,连续五年获得北京文学优秀作品奖,在所有作家中独树一帜。作为一个上了年纪的作家,他的作品能始终保持对当代现实和社会生活的热情和敏感,体会到人民的冷暖,批判生活的龌龊,呼唤人间的善和热闹,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我在各种文学活动中欣赏过尤凤味的小说创作,不能不评价尤凤味是当代文坛同年龄短篇小说创作最好的作家。
尤老师的英年早逝,无疑是中国文坛和京派文学的一大损失,令人惋惜和痛心。在此,谨表示深深的怀念和哀悼。
老师你凤味是永恒的!
[我与北京文学]
你是凤味
素未谋面的友谊
文/尤凤味
北京文学是一个老牌的建国七十周年。人活到七十岁!而70多岁的北京文学,却生机勃勃,令人印象深刻,妙趣横生,值得称赞和祝贺。
说到这里,我和北京文学的关系并不是很深。几十年来,我只知道这本日记,没有读过,很可惜。直到几年前,副主编史立斌找我要稿,才确立了关系。不久后,我发表了我的中篇小说《帽》,并获得了当年的优秀作品奖。那时候主要写中篇小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中篇小说篇幅适中,比长篇丰富,适合作者的表达和读者的阅读。有意识,就好写。几年时间,我写了近二十篇文章,分布在各大期刊上。比如十月的中山装和风铃,小说月报原版的金山寺,芙蓉的爱情不是这样的,华杉的老房子,江南的画像,阆中的决斗,阆中的决斗。当然也包括《鸭舌帽》、《命悬一线》、《水墨》、《排斥》、《遗忘》等,先后由北京文学出版并获奖。说起来,在一个期刊上密集发表作品是不正常的。连我都觉得不可思议。有话有理,必有因。我想这是因为我被北京文学的信任、真诚和友善“困住”了。从主编、副总编到总编,我们都是一起约稿,充满了信任和友情,即使不说受宠若惊,也是感动。尤其是,每当我完成或将要完成一篇稿子时,主编杨孝生都会打电话来,问他手头是否有已完成的稿子。所以你还能说什么?没有,就实话实说,所以我口头“命令”。我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的作品,几乎都经历了这样的“程序”。所以这只是帮我一个忙?没有,据我所知,他们对作者一视同仁。由于诚实、友好、尊重,结果《北京文学》收录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所以《北京文学》自然成为目前中国最受欢迎的期刊之一,令人刮目相看。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北京文学对刊物的要求非常严格,很多所谓的名家都有过修改退稿的经历,不能将就,也绝不会通融。作家不仅明白这一点,而且对它评价很高!
我不是要夸北京文学,因为它给了我一个发表的奖,人家不需要。我对北京文学评价很高,只是因为我在与它的交流中的真实感受。我能看出一个和出版物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老作者的门道。我说我过去对北京文学知之甚少,但对现在的北京文学深有体会。我知道这个非常敬业的小组致力于该出版物,并致力于其改进和提高。
虽然我从来没有去过编辑部,甚至没有和任何编辑见过面,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能从每一期的封面上窥见一切,也正是这种“一切”赢得了我的信任和尊重。我真诚地把手稿交给他们处置,放心。我们是互相信任的朋友。
来说说这个奖吧。说实话,在此之前,我真的记不清连续五个奖项,更别说获奖的头衔了。我觉得有点意外,尤其是看到评委们对遗忘的高度评价。我觉得再苦也值得写,以后也会一如既往的写下去。我也知道,对于我这样的老作家来说,写作要博采众长,追求真善美,写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作品。这种意义和价值就是推动社会进步,这就是写作的本质。当然,这有赖于期刊和出版机构的共同努力。对此我深有体会。若干年前,江南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中国1957》,中国作家和花城出版社分别出版了《衣服碗》,使我的这两部重要作品得以出版。我仍然能感受到他们的勇气和良知。纵观我这几年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的作品,我知道很多文章都是写在人民的内心深处,沉重而敏感,甚至是“忌讳”的,刊物坚决刊登并颁奖,让我很感动,借此机会表示诚挚的感谢。
最后,祝北京文学越来越好!
[你这些年在《京华文学》上发表的凤味的作品]
廖(散文)中的风景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1990年第11期
中篇小说
原创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4年第1期
灵魂去哪里(中篇小说)
原创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5年第2期
生命悬于一线(中篇小说)
原创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6年第6期
水墨(中篇小说)
原创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7年第6期
排斥(中篇小说)
原创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8年第1期
遗忘(中篇小说)
原创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9年第5期
日落(短篇小说)
原创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0年第5期
[评游凤味往期京华文学获奖作品]
北京文学优秀作品(2013-2014)
Cap作者:尤凤味
责任编辑:史立斌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4年第1期
这是一部展现底层人民当下生活的杰作。小说中的主人公姚的人生经历,是今天许多农村男人可能的人生经历。中国有太多像姚这样的农村青年,被生活被动地推进城市,在城市里艰难地生活着。同时,他们开始在城市中接受现代思想的熏陶和启蒙,开始精神上的成长。作者塑造的这个人物,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农民进城打工这一大规模社会流动的意义,也有助于我们考察人文环境变迁对人的精神的影响程度。作者是一位日常生活的大师,他在对日常生活的描述中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深奥的东西。
——周大新
这是一部在今天不可多得的作品,关于中国底层人民或者农民工的生活图景,充满了温情、温暖和温度。虽然每个人都有困难,每件事都很纠结,但毕竟是善的一面化解了各种阴影和危机,让主人公姚、李萍、等人都得到了生活和命运的回馈。尤凤味的细致、入微、严谨、丰富的细节和语言编织,使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自然可信、生动精彩。
——朱
生活环境的转变可以改变人的价值观和性格命运。姚原本是为了追求他出走的妻子,但进城后,他受到了酒店领班的青睐。农民进城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人际关系观念的改变。
游展示了这一社会变迁的过程:农村的家庭已经解体,进城后又结合在一起的露水夫妻也并非没有纯爱。作者对特定群体性别关系的这种变化表示了相应的同情和哀叹。
——崔
金山寺
作者:游凤味
原刊责任编辑:刘胜英
编辑:吴晓辉
原创小说每月原创版2014年第6期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刊2014年第7期转载
这是一部结构、情节、构思都很新颖的作品。某大城市政府副秘书长宋宝琦,在小城市任职时一次不经意的香火经历,让他深陷官场神话。对别人递过来的10万元香火钱似是而非的贿赂,犹如晴天霹雳,张口结舌的恐慌。小说结构巧妙,文笔流畅,一波三折,惊心动魄,耐人寻味。尤其是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对官场迷宫的描写,更是颇有见地。可以说是生动地描绘了官场生态现状,为官场写出了隐秘而深刻的心理和情感,具有很高的认知价值。
——王守德
“寺庙腐败也是一种精神腐败。”作者站在弱势群体和民间的立场上说话,将价值取向和对立场的坚守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作者强硬冷酷的写作风格使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
——马金海
小说中,市政府副秘书长宋宝琦曾经陪着丹普市委书记,依旧让人烧香,惹事,探究官场人生的沧桑。宋宝琦对“十万香火钱”不知情,触动了方方面面的神经,事情的走向也扑朔迷离。作品别出心裁,充满悬念,变幻莫测的官员受贿,让人警醒,让人深思。
——白野
北京文学优秀作品(2015-2016)
《命悬一线》作者:游编辑:史立斌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6年第6期
圈子里的利益交换,让一个原本无辜死亡的小偷命悬一线。在这个利益交换圈的剥离中,作家以各种方式展现世界,自上而下,在利益的驱使下,善、恶、美、丑暴露无遗。生死线在于人性的良知,更在于检察官对人类生命的高度负责。
——牛虞丘
一个案例,说明了人心的变化。小说的触角并不广。人与法的博弈凸显了人性的弱点。同时也说明建设法制社会任重道远。小说虽未摆脱戏剧别出心裁,但小说家的忧虑仍跃然纸上。
——何向阳
这是一部植根于复杂的现实社会关系,却又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刑事法庭的普通法官出于人类的同情心和对法律理念的坚守,试图挽救一个年轻生命的故事。普通法官唐鉴,正直善良,执法严明,是理想化的法官典范。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断受到各种扭曲我们社会黑暗的势力的骚扰。他愿意不遗余力地挽救一个他认为可以“不死”的年轻生命,对于各种利益交换的“潜规则”,他坚持着一个正直法官的底线。这是一部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歌颂人性的光辉和理想力量的激动人心的小说。没有粉饰现实,而是对现实之恶进行了真实的剖析却依然回归正能量的力量,让读者得到了正面的鼓励。小说构思严谨,结构鲜明,故事逻辑流畅严谨,是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陈晓明
小说的核心故事是庄小炜因为买不起回家的车票而偷窃。没想到,他的偷窃行为导致了从扶梯上滚落下来的步太太意外死亡。围绕这起案件的审理过程,小说展开了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的碰撞与冲突。上级只要一句话就能把死刑变成立即执行。有正义感的唐鉴法官一直在努力帮助冤死的庄小炜。作品通过杀人案件的审理过程,对正义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其中既有对中国司法制度的大胆批判,也有对生活可以被权力和金钱无端操纵的深切感受。
——王春林
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法律与人性、政绩与良心、道德与正义。通过法官自身道德伦理的内在尺度,呈现出对一个罪行不同层面的认知和审判。小说既有刑事、民事事件的高度真实性,又突出了现实文本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感受和多维度的价值判断。小说以不堪的心表现了高度的人道主义。与当下冷漠的世界风格相比,文本表现出的是警醒世人的温柔与慈悲。
——郭燕
通过小说,唐鉴法官对庄小炜被判死刑立即执行的非故意死亡案的悲悯,历经风风雨雨,在中庸中表现出温情,在无奈中表现出坚定。这个故事岌岌可危,跌宕起伏。它显示了当前中国合法化进程中的众多障碍。这期间,唐法官对生命的尊重,对法律底线的坚守和坚守,闪耀着人性的温暖。
——朱
北京文学优秀作品(2017)
水墨作者:游凤味
责任编辑:史立斌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7年第6期
如何评价齐泉盗窃画家画作引发的作品被一步步解读为弟子借机涨价炒作,相关人士借机操作,而参与其中的当事人却束手无策,无力作为,任其发展的“造星”运动?在作品含蓄的叙述中,揭示了一些地方艺术界把艺术当作商品,把画场当作商场的混乱和病态。因此,在强烈的现实中,作品表现出深刻的批判性。
——白野
在一个伪大师泛滥的时代,小说以双线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水墨画家对丹青艺术和人间烟火的态度。主人公在复杂浮躁的文化情境中,保持本心,体恤他人,以宁静淡泊的生活艺术方式,还原中国水墨画真正的人文精神。
——郭燕
这幅画被盗了,但它的艺术价值出乎意料地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扬。画家嘎泉的个人艺术前途因此关系到画家老邱一家的生存基础。一个不忍与另一个反复纠缠:不忍是道德良知,是对挣扎求生的底层民众的怜悯,是做人的底线;不愿意渴望社会对自己艺术成就的认可,不愿意因多年的忽视和低估而造成的不公,不愿意真诚的追求绘画艺术,在金钱和权力肆意污染艺术的环境下,拥有这两颗心是难能可贵的。
——牛虞丘
游的小说创作一直因故事的出其不意、情理之中而引人注目。他的中篇小说也是如此,以画家嘎泉为中心。嘎泉从事水墨画多年,没有名字。没想到,最后他却因为一次意外的盗窃而一举成名。由此,便是老邱,这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小偷保安。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老邱宁愿坐牢也不愿在嘎权的帮助下被释放。能够巧妙地写出一个思想多元、性格相对复杂的明显“未定型”的下层社会形象,充分说明是尤凤味某种潜在的人物塑造功力。
——王春林
小说以画家的突然遭遇为切口,以他被拘留晾画时画作突然被盗、北京画家对其他几幅画的突然高度评价、突然有可能当选市美协副主席等与他无关的一系列事件,精心雕琢和描绘了复杂而微妙的世界人心,揭示了画坛人性对善良的执着和无奈,表现了强烈的人文情怀。故事的起源颇具戏剧性,情节发展一波三折交织,主线和几条辅助线交织轻松。
——李野萍
北京文学优秀作品(2018)
排除作者:游编辑:史立斌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8年第1期
你凤味的笔迹很复杂。虽然写“排外”是以所谓的“官场”为背景,但把它当作一般的“官场小说”是不合适的,其中各种矛盾根源于价值观,整部小说表现的是人物的性格和人们在现实的复杂处境中的坚守和坚持。
——李敬泽
故事基于代市长冯其学在县级小城市平安一个月的职业经历。在官场,它有自己独特的潜规则文化,善恶是非等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在这种场合完全被扭曲失效。故事围绕一个看似荒诞的人体器官移植引发的灵异敬畏,进而引出一个农村的冤案。结合代市长冯一个月履职期间的所见所闻,象征人体生理的排斥现象,似乎与官场上的各种冲突及其背后交织的利益与冲突不谋而合。代市长冯在公私、现实矛盾和上级利益之间摇摆不定,却给这个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官员们上了一堂好课。最终,如何保护自己,平衡一定程度的公平和正义,遏制根深蒂固的地方官员滥用权力,成为对代市长冯的考验。尤擅长这种官场叙事,不仅把现象描写得游刃有余,而且对其本质有着深刻独到的分析和阐释。他冷静客观,没有脸书式的想象力。他写实的文笔让读者信服,是不可多得的客观冷静的官场作品作家。
——陈晓明
某大学副校长冯其学调任某市代市长后,莫名其妙被市委书记冷落,被常务副市长暗中排挤,写出了当前官场生态的特殊情况:升迁靠关系,用人是友好,合作者是对手。冯其学在思考如何保住上位的时候,工作处处受制,环境越来越动荡。但当他打开了思路,不再去想自己的位置是上是下,心态正常了,身体挺直了,做事硬气了,渐渐发现了官场中人的种种劣迹。作品在揭示当前基层权力运行中各种痼疾的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反思。叙事生动,语言犀利,故事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白野
《排斥》勾勒了白描中权力运用的人际关系之难。人物心理刻画生动,情节变化,细节铺陈得心应手,精妙绝伦。小说以曲折的笔触表达了作家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基层政治生态的焦虑和情怀溢于笔尖纸,虔诚而庄严。
——何向阳
这可以说是一部生动诠释马克思“人的本质是现实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名言的现代反腐小说。冯其学任县级市平安市长,因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引发。一方面,冯其学曾经被排挤,这当然是一种“排斥”,但正如牛虞丘所说,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排斥”:“如果把整个社会看成一个人体,那么顾源等人才是异体器官,甚至是人体的癌症。冯其学等人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尽管艰难曲折,但可以被识别、打击、消灭,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人体健康。”
——王春林
这是一部通过官方叙事描绘人性和人心的作品。在小说正能量的主题叙事中,也能对人物的心思和心理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刻画。小说通过代市长冯其学一个月的官场经历,从官场、人情、亲情、民情等角度描述了中国官员面临的复杂社会局面,以及面对这种复杂局面如何做到“良心”。小说深刻,发人深省。
——郭燕
北京文学优秀作品(2019)
遗忘作者:尤凤味
责任编辑:史立斌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9年第5期
市刑警范强等人在克莉丝汀娜山的石屋中发现一具无名骷髅,从而追查出“文革”期间的一桩命案,独特地切入了过去的历史及其背后隐藏的故事。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最终挖出了当年的凶手、后来的副市长褚永新。但由于多年来超出起诉预期,无法依法惩处。当然,案件败露后,楚永信的余生肯定会在恐惧和焦虑中度过。由此,作品超越了一般的调查主题,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也拷问了扭曲的人性。
——白野
五十年前叛军首领杀了人,但是五十年并没有让尸骨消失。小说一层一层地剥去历史的神秘,最终真相大白。但是看完了引人入胜的离奇情节,就被压抑在心底的无奈和愤慨冲淡了。作者质疑的是法律的正义性、因果性和正义法则中的不确定性和无原则妥协。无辜的死者常宗保的冤屈永远无法被原谅,加害者可以通过遗忘、体谅等拙劣的手段来挽救。也许这只是中国人的赎罪或者一个合理圆满的解释来为活着的人开脱,过去的罪行随着时间的机器被抹去了。作者对人性隐秘世界的无情的独特构思和探索,以及精神角落的黑暗和娴熟的笔法,完美融合了他精准的构思逻辑和表达意象,是一部反思深刻的优秀作品。
——陈晓明
小说从一个偶然发现的刑事案件入手,讲述了年轻警员在调查过程中一步步接近真相的故事。从叙事上看,小说节奏感强;从语言上来说,对话也极其精彩,尤其是办案人和嫌疑人的对话,心理较量让人难以理解。但一个具体事件引发的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拷问,既深刻又有力。
——何向阳
这是一部直面现实,追溯历史,具有深刻思考和尖锐批判精神的小说。作者以严肃的反思和深切的同情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50年前的一起刑事案件,引入了对官场和腐败现状的描述,揭示了它,通过对这起历史命案的各种线索的搜寻和打捞,剥离出令人震惊的历史和现实秘密。它不仅展现了在历史/现实、忠诚/背叛、正义/邪恶、真实/面具、恐慌/痛苦的巨大漩涡中纠结的隐秘而复杂的灵魂阴影和人类脉动,而且将其根源追溯到其历史、政治、哲学、经济、民族心理等多重传统基因,表明了一种清晰可见的现实主义高度和深度。小说的叙事形式也可圈可点。刑侦、悬疑、反腐、官场、爱情等元素混杂在一起,满足了读者的多种阅读需求。
——李野萍
目前,中国小说界流行一种犯罪小说。你凤味的中篇小说《遗忘》也可以看作是一部犯罪小说。关键问题在于,这些犯罪小说都有一个“说在这里,意在那里”或者“陶醉于一个男人的意义”的创作特点,往往会借助一个犯罪的侦破,进一步切入到相对重要的现实和历史问题的思考中。具体来说,遗忘,通过一个罪行的侦破,可以将反思的矛头指向现实以及过去的“文革”历史,这是这部中篇小说的根本价值。
——王春林
这是一个50多年前的谋杀案的侦探故事。它逻辑严谨,环环相扣,完整自洽,显示了作者编织故事的深厚功力。让读者对公安人员贯彻“命案必破”刚性要求的能力深信不疑,同时又能被破案的方式所震撼——从经济案件入手;结果——一个刑事案件和经济案件的双重犯罪者最终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他却感到困惑,这是读者的困惑,也是作者的困惑:中国的法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朱
本文标签: 过了15年追诉期还能起诉吗
温馨提示:本文是作者 乔乔 发表的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婚姻与家庭
相关文章
红际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