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 | 2023年06月16日 | 阅读:172 | 评论:1
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范围很广。关键词:法律咨询、法律培训、诉讼活动、撰写法律文书、撰写合同、出具律师函或法律意见书以及参与各种非诉讼法律服务。本文着重阐述个人对购买诉讼法律服务需求的看法。
打官司,该怎么选择律师?第一,了解案件差异写起诉状、填写法院立案材料时要填写的一个专业词汇:“案由”。诉因是什么?
案由是人民法院对诉讼案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性质进行概括后形成的案件名称。通俗理解为“案件范畴”。《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将诉讼案件分为十类,包括人格权纠纷、家事纠纷、财产权利纠纷、合同纠纷、知识产权纠纷、劳动争议、海事纠纷、公司证券纠纷、侵权责任纠纷等非诉讼程序。每个大项又细分为不同的小项,共计473件民事案件。
案由的背后是案件差异:法律关系不同,法律规定不同,司法判例不同,诉讼技巧不同,法律后果不同等等。问题来了:“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各种法律课程,通过司法考试的严格筛选,经过一年的实习,成为一名执业律师,自然能胜任各类诉讼案件?”
回答:当然不是。
1.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有274部,行政法规有60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各种司法解释有7000多部,每年都有法规修改和更换。律师能熟悉或理解所有的法律条文吗?不存在的。
2.理论和实践是有区别的。了解案件背后的法理和法律规定不足以支撑代理人完成诉讼工作,处理类似案件的诉讼经验尤为重要。
3.律师在新领域办案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法律关系的分析、法律条文的检索、司法判例的收集、诉讼策略的确立都是在诉讼过程中完成的:证据的整理、庭审质证、意见的较量。律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件的处理成长起来的,不排除因为个人经验不足而产生的试错成本。可以说,当事人支付的大笔律师费,隐含着律师的学费。
所以,有类似案件诉讼经验的律师,即使败诉也比“没有”好。但如果涉及的案件法律关系简单,证据材料丰富,如买卖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诉讼经验在其中相对不那么重要。笔者建议不妨选择经验少、收费低、服务态度好的年轻律师。
4.怎么知道律师有没有处理过类似的案件?
很简单,律师提供过去的判决书或者通过律师提供当事人的资料,在中国裁判文书网(https://wenshu.court.gov.cn/)搜索。除了少数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案件,大部分判决都是公开的,判决中会写明一方代理人,也就是律师的名字。
第二,了解行业特性既然我是直接和律所签的代理合同,律师费是打到律所的账户上,那是不是意味着律所赚了钱,律所就要对我的案子负责?
律师事务所会有什么样的内部流程或机制来保证服务质量?
律师办案的内部分配原则是什么?
办理我案子的律师一定是律所一百个注册律师中最擅长办理此类案件的律师吗?
应该向协商案件的律师投诉,还是向律所的老板(董事或执行合伙人)投诉?
律所的内部管理水平和普通公司一样吗?
我的案件律师会定期向律师领导做工作汇报吗?
律所领导会继续关注我的案子进展吗?
在装修豪华的律师楼里,漂亮的文化墙所展示的图文信息,女接待人员的专业接待,宽敞明亮的接待室,穿着职业装来来往往的忙碌身影,让每一位来访的客人都感受到律所内优良的工作环境,以及作为服务机构所展示的硬件实力,这也成为律师在本次会议上的加分项。导致你在与律师交流时,往往忽略了坐在你面前的律师(个人)与律所(单位)的特殊关系。
1.大多数情况下,律师和律所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从表面上看,律所为律师缴纳社保,缴纳五险一金和个税代扣,组织培训和团建,看起来和普通公司的内部运作没什么区别。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大部分律所采用的是挂靠经营模式,律师与律所的关系不是管理与被管理,而是平等合作。律师自己找案子,自己谈价格,律所抽成比例,扣税后剩下的律师费,都属于律师个人收入。
2.除了公司制律所和聘请的带薪律师外,大部分律所不仅不向个体律师支付工资,而且个体律师每年还要向律所支付一定的管理费(或者合伙人分摊成本)。根据律师的合伙人级别和不同的办公条件(独立办公室、两人办公室、开放办公区的工作站或无摊位)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很多律所和律师的关系,更像是房东和租客的关系。
3.法律上,律所对律师负有管理责任和执业规范义务,这使得品牌律所对常驻律师设置了更高的门槛。普通律师不能随意加入任何律师事务所。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律师事务所(雇主)只是提供软硬件办公条件,为事务所的律师(员工)组织培训、小组活动和品牌推广营销,而不向劳动者(律师)支付报酬,律师的个人收入就要靠自己的业务发展和自我管理。这种情况下,所谓的雇主对员工的管理权就会大打折扣。当然,律所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律所对律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客户资源”、“印章审批”、“受理投诉”、“立案”、“诉讼费提取”等方面。
4.大律所≠大律师,律所律师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种种原因,律师经常更换律所,行业内人员流动性很大。自由的时间,自由的工作,自由的团队建设,自由的盈利方式,使得律师成为主要依靠自律的自由职业者。相对来说,有些公司律师事务所更像一个公司。选择企业律师更靠谱吗?客户选择什么机制的律所的优劣分析是另外一个大话题,笔者会单独写一篇文章详细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当你按约走进律所会议时,无论周围的办公环境显得多么“高大上”,你的内心都能平静。焦点总是在你与之交谈的特定的人和事上。豪华舒适的办公环境不一定代表更好的服务水平,但要承担更高执业成本的却是你面前的律师。
三、了解律师之间的差异1。律师不是标准化工业生产线的组织产物,而是在竞争激烈的服务行业中自由成长的差异化个体。同期出道的律师,在机遇、能力、兴趣和自身条件的影响下,会有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他们和工匠一样,承担着与混乱复杂的社会不同的任务。在雕刻各种不同风格的法律艺术品的过程中,他们逐渐磨砺自己的技能和专长,同时也积累了自己独特的人脉资源。所以每个律师都有很多不同,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虽然提倡律师走行业内的专业路线,但是要专注于某个专业领域,做到最好。但是,基于行业竞争和现实生存的压力,大部分律师没有资格选择案件。为了接更多的案子,律师在公开信息中广泛描述自己的专业领域(如民商事、公司、刑事领域等。).委托人在与律师协商自己的案件时,宜先结合律师以往的办案经验(学习他人办理的类似案件也可)提供法律意见,最后再询问过往具体案件的资料,以试探律师的反应,不排除有律师为了谋求案件的代理权而“忽悠”当事人。
3.人在社会地位不同,律师行业内部也是如此。在之前的文章《如何购买法律服务》中,我谈到了(1)哪种计费方式更优惠?作者提到,不同的律师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和收费策略,案件多的律师会对案件和委托人挑剔。法律是双向选择的。客户端客观看待律师的“光环”,比如某公职、某大学教授、专家委员会成员、网络名人等标签所代表的价值观。:是相关的资源、人脉、学术成果、专业能力、社会影响力等。真的对自己的案子有帮助吗?以后还需要为此支付额外费用吗?律师的背景和价格收费并不是选择律师的唯一标准,但律师的判断力、个人专业能力和办案责任感更为关键,下面第6点的一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4.律师也是人,时间精力智力有限。律师和个体企业家一样辛苦,在个人时间的分配上“斤斤计较”。不像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作为自由职业者,一天24小时的合理规划决定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开庭写材料花了多少钱,交通出行花了多少钱,培训和被培训花了多少钱,扩大和维护交际圈花了多少钱,谈案子和开发案源花了多少钱,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休闲娱乐、爱好、家庭生活和休息睡眠。在这里研究律师时间的使用和我们如何选择律师有关系吗?当然,只有把律师当血肉之躯,才能明白律师不是万能的,才能理解下面的问题。
(1)当对方律师已经将自己包装/定位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写书、办案、研讨会、培训等。),不要以为律师也擅长其他领域的办案。
(2)对这位执业10多年的老律师,不要抱太大期望,当他在各种圈子里炫耀自己的社会阅历,今天和马云打球,明天和马腾喝酒,以自己的人脉资源为“卖点”的时候。
(3)当一个律师自称拥有强大的专业团队,但几乎所有的案件都是他一个人办理的时候,可以分析出所谓的团队更多的是由律师本人和助理级别的律师组成。没有内部分工承办各种大大小小的案件,说明律师在各个领域的案件业务能力并不突出。
5.律师会有自己的利益需要考虑。
律师有内部分工也是合理的。张律师更擅长拓展案源,维护客户关系。李律师更擅长研究和处理具体案件。赵律师的领域是刑事案件,王律师的领域是商事,孙律师的领域是侵权。律师会临时组建团队,一个律师在取得案件代理权后,在律所内部找擅长办案的律师一起协办案件。虽然看似一个案子由两个律师联合承办:专业实力更强,服务质量更好,但收费也相应更高。但有些情况下,一个重要的案件委托两个代理律师,可能并不是因为工作量大和案件需要,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内部账目”,会办理协商案件,这也是笔者建议委托人直接选择“专业对口”律师协商案件的原因。
6.律师也有自己的情绪和气质。
法律是靠人来完成工作的,工作太多会让你累,钱太少会让你抱怨。而办案的心情,投入的时间精力的多少,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办案的质量和结果。关于法律服务质量,在上一章《购买法律服务可能踩哪些坑(三)关于法律服务质量》中已经有详细描述。律师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委托人作为非法律人,更无法评价律师的工作。律师服务缺乏奉献精神主要在于降低工作要求和工作量。在证据方面,不太重视调查取证,过于依赖委托人取证,取证不完整、不及时,只重视有利证据,不做风险预测。查档案没有提前准备,到处看看,流于形式,或者干脆不看卷子。开庭后未及时补充证据或者向法院申请调取或者申请证据保全的。此外,它很少注意收集和研究与本案有关的法律规定和司法案例。不注重起草代理词,只靠在法庭上现场发挥的口头答辩,更不用说为企业用户撰写案例总结、风险防范等法律意见书了。这些作品的外在表现可以判断律师的工作态度。
因此,关注律师的秉性和以往的工作态度也是选择律师的重要标准。把责任和业务水平放在一个层次上。那我可以多付点律师费吗?高律师费一定对应更高的服务质量吗?这里的“高额律师费”需要画个问号。是律师A和你交流案情。合同签订后,具体案件是素未谋面的律师B。委托人可能永远不知道实际办案的律师B从中得到多少。这里还涉及到律师的内部运行机制。为了避免这篇文章的冗长,我们不得不把它留给下一篇文章。
四、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客户虽然是购买法律服务的支付方,但可能不具备甲方的地位和主导权,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行业习惯,客户在选择律师时存在很多痛点。在之前的文章《法律服务业为什么属于供需双方信息高度不对称?这在中已有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委托人找律师也最好是“适合自己的家庭”,而不是主动“攀上”一些知名的大律师。不仅可能遇到“店家欺客”的情况,更有可能的是高价案件被所谓的大律师指派或转包给小律师。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结合案件特点,匹配性价比最好的律师是比较现实的。当然,掌握高质量案件的客户可以选择的律师范围越广,议价能力就越强。我对自己的案件属于一般案件还是优质案件有着清晰的自知之明。所谓优质案件,是指目标大、容易打赢、工作量小等指标的综合评价。另外,诉讼目的要明确。有些案子已经不是赢不赢的问题,而是律师介入后能否超预期,利益最大化的问题。
获取律师服务如果你没有相熟的律师朋友,或者你认识的律师对当前案件并不熟悉,如何找到律师?目前主流的方法无非就是熟人介绍,上门咨询,网上检索。其实各有利弊,笔者会单独写一篇文章,有针对性的讨论这部分。结尾
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以“购买法律服务可能会踩到哪些坑”为题,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委托人与律师之间的利益关系,总结了购买法律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从上一篇文章开始,我们开始了“如何购买法律服务系列”。笔者还是以客户的利益为出发点,揭示行业内幕,总结过往经验,希望能给你更多关于如何购买法律服务的信息和具体指导。
谢谢,原创内容,欢迎评论!转载(请注明出处!)
接下来:如何购买法律服务系列(三)法律风险与法律投资的可变关系
[对以前文章的回顾]
购买法律服务可能会踏入哪些坑?(1)为什么诉讼费总是超支?
购买法律服务可能会踩哪些坑?(2)法律服务合同的解除风险。
购买法律服务可能会踩到哪些坑?(3)关于法律服务质量。
购买法律服务可能会踩到哪些坑?(4)关于风险代理收费。
如何购买一系列法律服务(1)哪种计费方式更有优势?
如何购买一系列法律服务(2)如何选择诉讼律师?
相关文章
红际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