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2023年06月16日 | 阅读:209 | 评论:2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感情挫折的时候,如果有一个“感情恢复大师”说可以帮你恢复感情,你会相信吗?2021年12月15日,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诈骗案。被告自称是帮助人们恢复情绪的分析师和顾问。到案发时,已经被他们收了200万。那么,他们提供什么服务,如何恢复情绪呢?
“情绪恢复大师”有助于恢复关系。真的吗?
审判长任素仙:法庭想问你,你一直在说咨询服务和销售。我想知道这个咨询是什么?
被告人王:前期咨询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客户来找我们,我们针对他说的话,分析他感情中的问题。
这起“感情挽回”诈骗案的被告人之一被告人王某,声称自己和公司成员是在帮客户分析感情问题,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公诉人:2020年5月起,被告人王成为山东超万亩木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同年8月成为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为骗取钱财,他安排工作人员在没有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谎称可以帮助解决个人感情问题,并采用包装虚假身份、诱导订单等方式骗取被害人信任。
法人代表以各种名义诈骗二百多万。
据公诉机关指控,王是这家所谓咨询公司的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他安排工作人员以销售情感恢复服务、延长服务周期、第三方介入分离指导等名义,骗取被害人钱财,共计200余万元。
这个诈骗团伙是如何运作的,从吸引目标人群到鼓励他们购买各种所谓的情感恢复服务?有没有办法说服受害者?
刘先生被告知,几个导师会想尽办法设计一个方案,让他女朋友回心转意。然而,事情真的会顺利吗?刘先生最初是怎么知道这项服务的?
刘先生说,2020年7月,女朋友和自己分手了,他不想一段感情就此结束,于是在网上搜索了一家叫早晚的感情咨询公司,并留下了联系方式。
受害人刘先生:她(情绪分析师)给我打了好像三四次电话,我都直接挂了。她给我打了一个视频,视频来了以后,她说她帮助的人,她发的横幅都贴满了墙。我看了他们的(资格)证书,他们做出了这些成绩。
公司声称会派人和受害者前女友沟通。
想到前女友不接电话,微信被拉黑,刘先生抱着一丝希望,与自称是情感分析师的女子取得了联系。情感分析师告诉刘先生,他们可以签订服务协议,公司会派人和他前女友沟通,引导她回到刘先生身边服务一个月,价格3888元。想到很快就能和前女友复合,刘先生毫不犹豫地付了钱。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然而,刘先生满心期待只等来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消息。
受害人刘先生:她说这个女的现在有了新的男朋友,需要分开。她说她和第三者分开了,让女生和那个男的聊天,然后发出一些暧昧的证据和前女友交流。价格好像是一万八。他们说现在是最好的时机,你赶紧交钱,他们才能进行下一步。
以“三地分居服务”作为噱头是极其可笑的。
情感分析师说,所谓“三方分离服务”,就是团队派出一名异性成员,以第三人的身份介入刘先生前女友和现男友的关系,让前女友对现男友心灰意冷,然后借机将他们分开。
在支付了18000元的升级服务后,号称有更高级的情感顾问和运营团队开始为刘先生打造情感恢复方案。那么,这一次,刘先生能如愿以偿吗?
受害人刘先生: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我说为什么这个事情拖了这么久。他们说这需要时间。你不能担心。回去等着。当时我就想要一个结果。她说你女朋友的想法有问题。她已经意识到那个男的(坏)了,但是你女朋友还是不想分开。她说你的女朋友缺乏安全感。
感情导师高价续约后失联。
当刘先生再次高价续保时,发现所谓的情感导师并没有回信息。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报警后,警方很快锁定了该诈骗团伙,抓获王某等十余名犯罪嫌疑人。
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刑侦大队反诈骗队队长姚凤杰:嫌疑人当时有几个窝点,大概在两个商务楼,有四五个窝点。赃物,有很多字,手机,作案电脑等等。让我们整理一下合同。大概有三四千份合同。
警方发现,该团伙被包装成咨询公司招聘业务员,新人经过演讲技巧培训后可以拿到所谓的心理学相关证书。专业的头像匹配资格证,再加上朋友圈刷屏的成功挽回案例,就这样创造了情感导师的个人设定。
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刑侦大队反诈骗队队长姚凤杰:主犯在一起很久了。下面的员工,总的来说就是不断从国外招聘,以教育咨询、情感咨询的名义。一般他们招的学生都是有一定销售经验或者推广经验的业务员。
团伙成员经常讨论如何升级行骗手段。
“报价后客户犹豫怎么办”“遇到强势客户怎么办”“客户数量增加管理混乱怎么办”让办案人员印象深刻的是,团伙成员不仅在手机中收集了大量的话术模板,还经常进行所谓的业务讨论,交流如何升级行骗手段。
而团伙成员出售所谓的技术定位、获取聊天记录甚至破坏他人情感关系等一系列服务。他们真的能实现这些无底线的目标吗?
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刑侦大队反诈骗队民警何翠凤:他们说公司机密,都是公司机密。他说如果他们不存在,他会用公司机密(作为借口),或者随便弄张照片来对付他。
制造各种名目诱骗客户继续交钱。
原来这些咨询师以保护隐私和公司机密为由,会编造一些关于前任的模棱两可、难以区分的简介,传达给受害者。所谓的服务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团伙成员的唯一目的就是制造各种名目,诱骗受害者继续付款。
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刑侦大队副支队长谷峰:他们会把PS(修图)版块的微信聊天截图发给受害人,稳定他,或者让他相信我们公司是真的在为你开展一些专业的服务。三方分离,或者技术定位,或者拦截聊天记录,这些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手段。
2021年12月15日,金山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在法庭上,主犯王及团伙成员的作案手段被一一揭开。这些所谓的情感大师和受害者之间的每一次交流都是隐藏的。
据公诉机关指控,2019年以来,另案处理的刘某等人先后成立多家所谓的咨询公司,被告人王某受其邀请入职,成为公司负责人。这家公司有客户服务部、分析师部、服务部、人事部和财务部。王所说的营业部是最关键的分析师部门。
将文字包装成经验丰富的情感导师
在法庭上,检察官宣读了所谓“分析师”的供词。他们用文字把自己包装成经验丰富的情感导师。不仅如此,他们还说自己有“证”。这意味着什么?
审判长:婚姻家庭咨询师证是什么?
被告人王:这个证明就是老板联系了当地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机构,然后让他们在我们旁边的一个会议室培训,讲两性关系。培训结束后,他们去集中考试,拿到了证书。
审判长:你训练了多久?
被告人王:大概一个月左右。
故意制造一种紧迫的气氛来“强迫”顾客下订单
受害者肯定想不到。经过一个月的所谓训练,再加上口头技巧和个人管理,团伙成员一个个都成了经验丰富的情感高手。分析师还会制造一个充满危机感的情境,让急于成功的受害者觉得时间紧迫,如果不支付服务费用,另一半就无法完全恢复,受害者越焦虑越容易被困。
人们根据顾客的经济状况点菜。
表面上,分析师会告诉受害人,服务费根据挽回关系的难易程度分为几个等级。但事实上,早在分析师接手之前,客服部门的成员就已经在聊天过程中摸清了受害人的财务状况,然后报价也只是“看人吃菜”,尽量骗钱。
环环相扣,诱导顾客提升服务
如果目标上钩,客服部的成员会主动了解受害者的情况。第二步,分析师会忽悠受害者购买情绪恢复服务。第三步,咨询师会接手,督促受害人花更多的钱升级服务,也就是所谓的“二次开发”、“二次销售”。通过这种程序,大多数受害者都被蒙在鼓里。
受害者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谎言之上的。团伙成员根本不会提供所谓的情感恢复服务,只会用“心灵鸡汤”来骗取受害者的信任。
如果有客户的问题,采取退款或者其他方式都没问题。
在这些交了钱的客户中,有人提出了质疑,这时公司就会采取退款等手段息事宁人,而更多的客户对所谓的服务深信不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深陷骗局。
受害人李女士:我其实后来有点后悔了。当时交了那么多钱,想让人家还给我,可是后来想了想,不就是我自己找的吗?如果我不去这个机构,他们怎么能骗我的钱?我和他们没有任何纠葛。
与其他受害者的遭遇类似,李女士已投入近5万元,将挽回恋情的希望寄托在涉案公司身上。在办案人员电话联系她之前,她一直以为自己购买了服务,但最后没有成功。
一审宣判:55名被告人分别获刑。
2021年12月30日,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对“情感挽回大师”诈骗案进行一审宣判。法院认为,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纠集他人通过电信网络诈骗被害人钱财。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十五万元。此外,成立多家咨询公司行骗的被告人肖某、公司负责人张某,以及其余54名充当“分析师”、“顾问”的被告人,也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拘役、缓刑不等。
法院认为,55名被告均不具备专业资格。
法院认为,被带上法庭的55名被告都没有相关的专业资格或经验。被告辩称,他们取得了与心理咨询相关的证书,但经法院调查,这些所谓的证书并不在承认的职业资格之列。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副院长任素仙:我们举办了几次培训。考试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们,你应该得到答案等等。所以很明显,这样获得的资格证含金量是有问题的。其次,从行为模式来看,分析部门的这些分析师会夸大宣传,承诺一些根本做不到的事情。目的是让这些受害者付出代价。转到咨询部后,咨询部的这些人可以拿到更多的钱来升级服务,进一步夸大事实,隐瞒真相。我们认为他们欺诈的本质是显而易见的。
法院认为,涉案公司员工应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调查人员表示,一些被告辩称,他们没有直接接触客户进行欺诈,或者只负责公司的部分业务,对其他事项并不知情,但这种说法显然不能免除他们的责任。法院认为,涉案公司员工的作弊行为是分工协作、环环相扣的团伙犯罪,应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副院长任素仙:我们从法律上共同犯罪的角度来判断,就是说共同犯罪中被告人的分工是不一样的,有人具体实施,有人组织,有人教唆,有人领导。我可以不做一些具体的事情,但是从共同犯罪的角度来说,不影响这些人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现实生活中,人难免会遇到感情上的烦恼。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们可以帮你挽回另一半的心,也许很多人会动心。心理学家余枫指出,这是团伙成员的狡猾。
武汉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于峰:他比那些电话诈骗的团伙聪明多了。首先,他愿意上钩。给他打电话的人一定是有需要的人。他作弊的可能性很大。第二个原因是他提供的需求可以满足这些人的情感价值,平滑他们的心理认知价值。反正他的需求是可以实现的。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遇到感情挫折时,往往无法保持理性的头脑做出判断,这也给了帮派成员可乘之机。
专家提醒,在面对感情问题时,要尽量克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多询问、求证对方的说法,保持理性思考,才能更好地识别骗局。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本文标签: 15万欠款诉讼费多少
温馨提示:本文是作者 单之蔷 发表的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红际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