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先要做好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统计监测、风险预警、信息披露以及信息共享等项目的建设,为监管部门提供地区、项目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基本信息
第二,做好标准和规则的制定,经国务院同意,由人民银行等十部委
首先要做好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统计监测、风险预警、信息披露以及信息共享等项目的建设,为监管部门提供地区、项目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基本信息
第二,做好标准和规则的制定,经国务院同意,由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互金协会承担行业经营规则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所以协会专门成立了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同时设立包括网络借贷、互联网股权融资和统计分析等一系列专业委员会,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能
第三,就是加强对全社会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培训,比如开展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并针对比特币、ICO、现金贷等发布风险提示
最后,加强与各方面的交流,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规范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指网络金融交易者在合约到期日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交易对手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传统金融企业在信用风险方面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虽然互联网的开放性减少了网络中信息的不对称,但这更多的是在需求对接等资源配置上的效率提升,而在识别互联网金融参与双方信用水平上并没有太大作用同时,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信用风险较传统金融行业更难控制由于互联网金融虚拟性的特点,交易双方互不见面,只是通过网络发生联系,这使对交易者的身份、交易的真实性验证的难度加大,增大了交易双方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而且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短、进入门槛低,大部分企业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

第一是流动性风险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加基金类”的产品不断涌现,比如余额宝,但当中也蕴藏着期限错配的风险,也蕴藏着货币市场波动、出现投资者大量赎回的风险第二是信用风险由于网上“刷信用”、“改评价”的行为仍然存在,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会受到影响另外,部门互联网平台缺乏长期的数据积累,风险计量模型的科学性也有待验证所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信息不对称依旧存在活跃的P2P平台超过数百家,发生了部分平台卷款跑路的风险事件第三是声誉风险部分互联网机构用所谓的“预期高收益”来吸引消费者,推出高收益、实则也有风险的产品,但却不如实揭露风险,甚至误导消费者第四是信息泄露风险互联网金融的一大基础,是在大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对客户行为进行分析,但同时也对客户信息和交易记录的保护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总结起来,此次泡沫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第一,风险投资放大股市“博傻”效应风险投资是IT技术产业化应用的孵化器,但在上市过程中却有制造股价泡沫的天然动力和内在要求,当新经济成为圈钱利器的时候,股市的“博傻”法则就会愈演愈烈第二,企业并购热潮哄抬股价效应美国经济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增长激发资本市场狂热,美国及世界市场上大量股票被追高的企业掀起并购狂潮,强势企业借机拓展业务范围,弱势企业借此抬高股价,整体股价水平螺旋上涨第三,宽松资金环境引发资金追逐股票效应IT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整体价格水平,提升美国经济景气指数,政府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养老金、外资等资金大量涌入资本市场,导致过量资金追逐有限股票第四,舆论力量的推波助澜效应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舆论和报告大力推崇科技服务引导的“新经济...

第一是信用违约风险,即互联网理财产品能否实现其承诺的投资收益率第二是期限错配风险,即互联网理财产品投资资产是期限较长的,而负债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负债到期不能按时滚动,就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第三是最后贷款人风险尽管商业银行也面临期限错配风险、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也面临信用违约风险与期限错配风险,但与互联网金融相比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商业银行最终能够获得央行提供的最后贷款人支持除上述传统风险外,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还面临一系列独特风险:其一是法律风险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尚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状态其二是增大了央行进行货币信贷调控的难度其三是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的风险其四是信息不对称与信息透明度问题其五是技术风险综上所述,既然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起步阶段就面临如此之多的风险,有...